考试总分:135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03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试题
A肾上腺素
B胰岛素
C胰高血糖素
D肾上腺皮质激素
AG1期
BG2期
CS期
DM期
A糖的有氧氧化
B脂肪酸β-氧化
C糖酵解
D磷酸戊糖途径酶解
A病毒
B支原体
C血小板
D细菌
AⅠ
BⅡ
CⅢ
D.Ⅳ
A发育成次生木质部
B发育成次生韧皮部
C发育成次生维管组织
D使形成层周径扩大
A增多
B减少
C不增也不减
D以上都不对
A动物上皮细胞之间
B植物薄壁组织细胞之间
C蓝藻群体细胞之间
D四联球菌各细胞之间
A(NH4)2SO4
BCaC12
CNaNO3
DNH4NO3
A剪去触角者
B遮盖单眼者
C遮盖复眼者
D封闭口器者
A.①、⑤和⑥
B.②、③和⑥
C.①、②和④
D.②、④和⑤
A维生素A
B生理盐水
C糖水
D钙片
A都从食物中摄取
B都是蛋白质
C需要量很小,作用很大
D都是由体内细胞产生的
A合适的巢址分布密集
B食物充足
C利于繁殖
D喜鹊喜欢群居
A小鸭子出生后跟随首先看到的移动物体
B小狗看到装食物的空盘子时也会分泌唾液
C幼猴将马铃薯放在水中洗净后再吃
D山雀喜好取食个体较大的毛虫
A贝茨拟态
B缪勒拟态
C警戒色
D保护色
A基因互补
B显性上位
C隐性上位
D抑制基因
A多基因遗传基础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B遗传基础的作用大小决定的
C环境因素的作用大小决定的
D多对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的作用结果
A0.04
B0.08
C0.08
D0.0016
A愈是高等的生物,DNA含量愈高,DNA含量总是跟生物的复杂程度成正比
B进化中要导致复杂生物体的产生,基因组中含有足够数量的不同基因是必需的
C正是进化中形成的基因组中大量的DNA才导致复杂生物体的产生
D进化中生物的DNA含量逐渐增加,基因组中含有足够数量的基因是导致复杂生物体的产生所必需的
A有利的突变太少,不足以作为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B无论经过几次突变,突变前后基因间的等位关系是不会改变的
C基因可通过突变改变核苷酸序列,但不会改变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D基因可通过突变改变核苷酸序列,但不会改变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A生产者和非生物部分
B消费者和非生物部分
C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A老鼠食草籽
B青蛙食害虫
C蛇食青蛙
D鹰食蛇
A生产者和分解者的数量相等
B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相等
C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相等
D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维持相对平衡和稳定
A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
B分解者
C消费者
D生产者
A两栖纲
B爬行纲
C鸟纲
D哺乳纲
A同型齿
B异型齿
C多出齿
D侧生齿
A鱼纲
B两栖纲
C爬行纲
D哺乳纲
A瘤胃
B网胃
C瓣胃
D皱胃
A二强雄蕊,花药横裂
B四强雄蕊,花药纵裂
C单雌蕊,边缘胎座
D合生雌蕊,侧膜胎座
A水稻无氧呼吸不会产生酒精,不易烂根
B水稻幼苗在缺氧情况下,细胞色素氧化酶仍保持一定的活性
C水稻根部具有较强的乙醇酸氧化能力,该途径放出的氧可供根系呼吸用
D水稻根部具有较发达的细胞间隙和气道,并与茎叶的气道相通
A蕨类植物与苔藓植物
B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
C蕨类植物与种子植物
D各类高等植物
A成熟花粉粒中的营养细胞有16条染色体
B珠被细胞有8条染色体
C胚乳细胞有8条染色体
D胚囊母细胞有16条染色体
A不具正电荷
B不具负电荷
C溶解度最大
D在电场中不泳动
A空间结构的不同
B所含碱基不同
C所含戊糖不同
D在细胞中存在的部位不同
A核糖体
B溶酶体
C内质网
D中心体
A一对同源染色体
B细胞分裂间期已复制形成的一对染色体
C一对非同源染色体
D细胞分裂期已复制形成的一对染色体
A筛选
B诱变
C既筛选又诱变
D以上答案都不对
A寄生根
B攀援根
C板状根
D支柱根
A根尖表皮细胞内外无机离子的浓度差
B根尖表皮细胞内外的化学电势差
C根系的呼吸速率
D植物的蒸腾速率
A初始质壁分离时,细胞的压力势等于零
B在质壁分离现象中,与细胞壁分离的"质"并不是原生质
C蚕豆根的分生细胞放在20%的蔗糖溶液中,能够发生质壁分离
D将洋葱表皮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其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原因是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都进入了细胞
A腹主动脉刚分成左腿和右腿动脉处的左腿动脉
B刚分成左肺和右肺动脉处的右肺动脉
C刚从主动脉发出的左冠状动脉
D进入下腔静脉前的肝静脉
A野猪
B家兔
C山羊
D野马
A循环血量的增加
B血浆渗透压降低
C血浆CO2分压升高
D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A大脑灰质部分区域被病毒感染产生炎症的结果
B大脑白质部分区域被病毒感染产生炎症的结果
C脊髓灰质被病毒感染发生炎症的结果
D脊髓白质被病毒感染发主炎症的结果
A生物体内有微型“生理发电机”
B新陈代谢过程的必然结果
C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
D有机营养物质在生物体内“燃烧”的结果
A日节律
B潮汐节律
C月节律
D无规律
A染色体
BDNA
C基因
DRNA
AA
BB
CC
DD
A.(1)和(5)
B.(1)和(4)
C.(1)、(2)和(3)
D.(2)和(5)
A数目相等的四种配子
B数目两两相等的四种配子
C数目相等的两种配子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A27/64
B1/256
C81/256
D3/64
AA×B的后代连续与B回交
BA×B的后代连续与A回交
CB×A的后代连续与B回交
DB×A的后代连续与A回交
A真核细胞的起源奠定了有性生殖产生的基础
B真核细胞的起源推动了动植物的分化
C真核细胞的起源造成了生物体结构的简单化、功能的趋同化
D真核细胞的起源促进了动物、植物、菌类三极生态系统的形成
A细菌
B原始绿色鞭毛生物
C原始单核变形虫
D蓝藻
A频繁的地壳变动
B北方寒流入侵
C过度放牧、破坏生态环境
D自然灾害
A农村与工矿区
B城市和农村
C城市和工矿区
D农村水源和土壤污染
A消费者
B草
C太阳光
D水
A分解
B生物累积
C放大
D再循环
A大气上层
B臭氧层
C大气下层
D温室效应
A肠上皮
B口腔粘膜
C肝脏
D肺泡
A营养不良
B肠道阻塞
C肺穿孔
D橡皮肿
A腹毛动物门和内肛动物门
B腔肠动物门和扁形动物门
C棘头动物门和内肛动物门
D动吻动物门和轮形动物门
A节肢动物
B海绵动物
C原生动物
D刺胞动物
A神经细胞
B部分骨髓细胞
C心肌细胞
D表皮的基底层细胞
A自由扩散是不需能的
B大分子进出细胞主要通过被动运输
C主动运输须有载体蛋白协助
D任何离子和小分子都能进出细胞
A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K+、Na+
B葡萄糖由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腔内
C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
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
A独立遗传
B不完全连锁
C完全连锁
D细胞质遗传
A胶体性质
B沉淀反应
C两性性质
D双缩尿反应
A与[E](酶的浓度)成正比
B与[S](底物浓度)无关
C与Km(米氏常数)成正比
D与[I](抑制剂浓度)成正比
A发生在姊妹染色体之间
B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
C在染色体之间随机进行
D在姊妹染色体之间与同源染色体之间均能发生
A溶酶体
B高尔基体
C内质网
D中心体
A所有的病毒都只有DNA
B所有的病毒都只有RNA
C一种病毒既有DNA又有RNA
D一种病毒只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A地衣能附着在云杉、冷杉等植物上,帮助这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B地衣可以分泌地衣酸
C地衣可以用于制造香料
D有些地衣能进行有性生殖
A完整叶绿体提取液的荧光比叶绿体色素提取液的荧光强
B只有少数叶绿素b具有光能转换的功能
C溶解度法分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机理是类胡萝卜素发生皂化反应后转移至上层水中
D醋酸-醋酸铜溶液使植物叶片保绿的原因是它可促使叶绿素转变为稳定的亮绿色的去镁叶绿素
A喷施的营养液并不只是通过气孔而进入叶内
B幼嫩叶吸收营养元素比成长叶反而迅速而且量大
C只有在作物生长后期才能进行根外施肥
D根外施肥不一定都在傍晚或下午4点以后
A对方向性敏感
B低频感应强
C效率较高
D随年龄增大传音功能下降
A肛门开口在出水管附近
B肠管穿过心脏
C由于外套膜和鳃上纤毛的摆动而使水流在外套腔中流动
D有血窦存在
A血管的自身调节
B交感神经兴奋
C组织液回收增加
D血管紧张素增多
A-23℃
B-158℃
C-196℃
D-254℃
A东
B南
C西
D北
A蜂王
B蜂后
C工蜂
D雄峰
AAaBb
BAABB
CaaBb
DaaBB
A均为左旋
BF1右旋,F2左旋、右旋都有
CF1左旋,F2右旋
DF1左旋,F2左旋、右旋都有
A0.16
B0.32
C8
D4
AO
BA
CB
DAB
A在动物中,以鱼类为最盛
B在动物中,以爬行类为最盛
C在植物中,以裸子植物为最盛
D在植物中,蕨类植物尚未出现
A选择压力增大常促进上升进化的产生
B从大的范围来讲,整个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进化得快
C选择压力增加,进化速度必定放慢
D选择压力小,后代存活数便少
A遗传多样性
B生物种类的多样化
C丰盛的个体数量
D生态系统多样性
A迅速上升
B缓慢下降
C先上升后下降
D保持原来状态
A空间特征
B数量特征
C形态特征
D遗传特征
A环绕地球大气的CO2浓度上升
B环绕地球大气的O2浓度上升
C太阳辐射能量增加
D太阳黑子的作用
A洪涝灾害后,因为有大面积积水,人们经常赤足下地,可能被血吸虫幼虫感染
B洪涝灾害后,由于地面多沼泽,为寄生虫寄主的大量繁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C洪水可以把原来分布于某处的寄生虫或其寄主扩散到更大面积
D洪水过后,人们的抵抗力降低,变成易感人群
A鲟
B青蛙
C蛇
D鸡
A鱼类
B两栖类
C爬行类
D鸟类
A单层柱状上皮
B单层立方上皮
C单层扁平上皮
D复层扁平上皮
A细胞质基质
B粗面内质网
C细胞核外膜
D溶酶体膜
A由双层膜组成
B由两层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组成
C磷脂分于和蛋白质分子都有流动性
D厚约12nm
A两种动物的耗氧量都将减少
B两种动物的耗氧量都将增加
C青蛙的耗氧量减少,小白鼠的耗氧量增加
D青蛙的耗氧量增加,小白鼠的耗氧量减少
AIAIALMLN×iiLNLN
BIAIBLMLN×iiLNLN
CIAIBLNLN×iiLMLN
DIAIBLMLN×iiLMLN
A盐酸破坏了细胞壁
B盐酸破坏了细胞膜
C盐酸破坏了原生质层
D花青素溶于盐酸而不溶于水
A组织液
B细胞内液
C血液
D淋巴
A前期
B中期
C后期
D末期
A细胞萎缩,新陈代谢的速度减慢
B无限增殖,失去控制
C仍具有发育的潜能
D细胞内的色素逐渐积累
A重复序列的DNA复制
BRNA转录
C合成分泌性蛋白质
D大量合成卵黄蛋白
A内毒素
B外毒素
C侵袭酶类
D荚膜
A阴生植物叶片的输导组织比阳生植物稀疏,所以当光照强度很大时,它的光合速率便不再增加
B阴生植物的叶绿体中基粒较大,基粒片层多,所以阴生植物在较低的光强度下能充分地吸收光能
C阴生植物的叶绿素b和叶绿素a的比值小,所以阴生植物能强烈地利用蓝光,适应于遮阴处生长
D阴生植物的叶绿素含量较高,所以阴生植物在较低的光强度下能充分地吸收光能
A叶绿体
B过氧化物酶体
C线粒体
D细胞质
A侧根
B定根
C不定根
D须根
A蛙主要通过皮肤通气
B蛙采用正压通气
C蛙气囊发达
D蛙肺泡直径小
A腕部
B上臂
C伤口上端
D腕部和上臂同时进行止血
A自发节律性
B分泌无机物
C分泌有机物
D分节运动
A葡萄糖
B氨基酸
CCO2
DO2
A候鸟迁徙
B鸟类筑巢
C蜘蛛结网
D复杂的“鸟语”
A趋同进化
B平行进化
C协同进化
D重复进化
A10
B20
C40
D60
AaaBbXAb
BAaBbXAb
CAabbXaB
DAaBbXab
A生物的生存斗争
B人和自然界的选择力量
C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D生物均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A草甸草原
B典型草原
C荒漠草原
D高寒草原
A温带草原
B热带草原
C温带常绿阔叶林
D热带雨林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
B消费者和有机物质
C生产者和消费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A人口密度
B年龄组成
C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A.热带雨林、温带阔叶林、北方针叶林
B北方针叶林、温带阔叶林、热带雨林
C温带阔叶林、北方针叶林、热带雨林
D北方针叶林、热带雨林、温带阔叶林
A噬菌体和根霉
B细菌和草履虫
C蓝藻和酵母菌
D衣藻和变形虫
A草履虫主要生活在a层,眼虫主要生活在b层
B草履虫主要生活在b层,眼虫主要生活在a层
C草履虫和眼虫都主要生活在a层
D草履虫和眼虫都主要生活在b层
A充满血液的初生体腔
B充满血液的组织间隙
C充满血液的围心腔
D充满血液的初生体腔与次生体腔相混合的腔
A病毒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
B病毒能够侵染其他生物
C病毒能够在寄主体内完成遗传物质的自我复制
D病毒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A只在细胞周期的特定阶段(S期)进行
B不受细胞分裂周期的限制,可以连续进行
CDNA复制完毕,然后进行RNA转录和蛋白质翻译
D细菌DNA复制、RNA转录和蛋白质合成同时进行
A两股螺旋结构
B两条链走向相同
C碱基间形成共价键
D磷酸戊糖骨架位于DNA螺旋外部
A是体细胞克隆成功的产物
B是转基因动物成功的产物
C是性细胞克隆成功的产物
D是动物组织培养成功的产物
A按3'→5'方向进行
B需要DNA聚合酶Ⅰ
C需要DNA连接酶的作用
D需要4种dNMP的参与
A染色体结构变异是DNA上比较大的区段发生改变,而基因突变则是DNA分子上个别核苷酸的改变
B基因突变可发生回复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则不能发生回复突变
C基因突变一般是微小突变,其遗传效应小,而染色体结构变异是较大的变异,其遗传效应大
D染色体结构变异可通过细胞学检查进行鉴别,而基因突变则不能鉴别
A该地区人口数量将下降
B该地区人口数量将增加
C人口种群的性比约等于1
D可以断定30年后该地区将进入老龄社会
AP点的溶氧水平增加,细菌种群数目也增加
BP点到Q点的有机物数量增加导致藻类植物种群数量增加
CP点到Q点藻类增加是由于硝酸盐浓度增加引起的
D如果人为地将空气泵入污水中,有助于分解其内的有机物
A奥陶纪→寒武纪→泥盆纪→侏罗纪→石炭纪→志留纪
B寒武纪→志留纪→奥陶纪→侏罗纪→泥盆纪→石炭纪
C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侏罗纪
D寒武纪→泥盆纪→侏罗纪→志留纪→奥陶纪→石炭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