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季延中学2022年春高二年期中考试历史科试卷(文科)

考试总分:34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福建省季延中学2022年春高二年期中考试历史科试卷(文科)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2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贞观时,古印度一再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唐太宗派人到古印度学习甘蔗制糖。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推动了古印度数学的发展。——摘自《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波斯商人……贩卖珠宝、香料及西域、南洋一带的土特产。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大量运往波斯销售。……651年大食遣使和唐朝通好。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不少人定居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受到唐政府尊重。——摘自《中学历史教材全解》(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11分)材料三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藉外来货物以通有无。特固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乃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使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粱廷楠《奥海关志》卷13(2)结合当时世界发展潮流,分析材料三反映的清政府外交政策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6分)材料四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获得了英国皇家给予的贸易特权。19世纪初,贸易垄断权被逐渐取消,1858年,英国取消东印度公司。十三行是1685年清朝在广州设立的外贸商行,依靠政府给予的特权垄断海外贸易。1842年,贸易特权被取消,1856年,十三行毁于大火。(3)据材料四,东印度公司和十三行这两个外贸公司都在19世纪中期消失,为什么?请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8分)[25分]
  • 2. (15分)阅读下列材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历史上很多的探路者,在开路的同时也在开创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情境一高原马帮——幽幽古茶道材料一材料二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有官茶、在商茶,皆贮边易马……设茶马司于、秦、河、雅诸州。自碉门、黎、雅抵桑甘、乌思藏,行茶之地五千余里。——《明史·食货·茶法》材料三抗日战争期间,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来往于云南丽江、西藏、印度等地的马帮约有25000驮之多,沿途大小商号多达成1200余家,大多数人家都投身于古道运输或从事与茶马古道相关的产业,贸易物资增加了从印度转运来的英国和美国的香烟、卡其布、毛呢、手表、煤油,以及各种日用百货,由拉萨到印度则出口大量羊毛、云南丽江、四川康定和西藏昌都这样一些城镇也纷纷在茶马古道上兴起了。——摘编自CCTV《茶马古道》纪录片解说词情境二远洋帆影——浩浩新航路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后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的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摘编自《大国崛起》纪录片解说词依托情境一、二,以两条路的共同之处为切入点,请你以“之路”为题,论述商路开辟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15分)(
  • 3. (7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第三十条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其职权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之。第七十二条国民政府设主席一人、委员若干人,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委员名额以法律定之。——摘自《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年6月)材料二中国国民党在国民大会未举行以前,为准备实施宪政起见,修改国民政府组织法……(二)国民政府委员由国民政府主席就中国国民党内外人士选任之。(三)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政府之最高国务机关。附注:(一)国民政府主席提请选任各党派人士为国府委员时,由各党派自行提名,但主席不同意时,由各该党派另提人选。(三)国府委员名额之半,由国民党人员充任,其余半数,由其他各党派及社会贤达充任,其分配另行商定。——摘自《政协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1946年1月28日)(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有关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不同之处。(4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中关于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实质变化及其主要原因。(3分)[7分]
  • 4. (8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人才兴则国兴。材料一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在论述西周政治制度时说:“各种各样的官吏,大都是世袭的,世代享有特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者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资治通鉴》(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汉选拔人才的制度,它比西周选官制度有哪些进步?(3分)材料二“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人之所能不可兼备,弃其所短,取其所长。”“贞观二年,太宗……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以天下之广,岂可独断一人之虑?朕方选是下之才,为天下之务,委任责成,各尽其用,庶几于理也。”——唐太宗(2)材料二体现唐太宗哪些人才思想?概括其对唐朝的影响。(2分)材料三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这些文官任用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于政府之中,……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科举制体现出的“机会均等”原则曾使许多人大为惊叹,……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处于上升发展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官员选用方面也日益要求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摘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3)根据材料三,分析西方国家改革文官任用方式的原因。(3分)[8分]
  • 5. 古代妇女称自己的丈夫为“相公”。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四:“前代拜相者必封公,故称之曰相公。”相为官,公为爵。显赫的权力与高贵的地位同时彰显。这从政治文明层面反映了[1.5分]

    A中国古代早期贵族政治的遗风

    B中国古代对封官晋爵理想生活的向往

    C中国古代相权的至高无上

    D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 6. 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作者的意思是[1.5分]

    A任何文字史实都带有主观因素

    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 7. 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如何学习中共党史》讲话中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这一评价应主要基于陈独秀[1.5分]

    A引领思想启蒙运动

    B创办《青年杂志》

    C发动学生运动

    D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 8.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1.5分]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 9. 下面是晚清时期战争债务赔偿来源表,材料可以用来说明战争债务赔偿时间地方来源海关来源中央国库来源1902~1910年16400万两3300万两2700万两[1.5分]

    A清政府军事失败阻碍了工业发展

    B巨额赔款给清政府带来财政危机

    C清末财政巳较多依赖从地方索取

    D清朝中央集权已经受到地方威胁

  • 10. 清初学者颜元对当时某一现象评论道:“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也。”由此可以推断[1.5分]

    A程朱理学不受重视

    B空谈心性的理学受到批判

    C妇女教育受到重视

    D儒者忠君报国值得称道

  • 11. 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稍后的中国,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这种剧烈的变化反映了[1.5分]

    A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B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

    C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

    D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

  • 12.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秦汉时期得以“化家为国”,主要是由于当时[1.5分]

    A世官制转为科举制

    B分封制转为郡县制

    C刀耕火种转为铁犁牛耕

    D百家争鸣转为独尊儒术

  • 13. “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是最根深蒂固的结构”。以下史实能够佐证该观点的是[1.5分]

    A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4. 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193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1933年《哥本哈根协议》的签订表明,欧洲共同体将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共同的货币、外交和安全政策与防务的欧洲联盟。欧盟的建立有利于构建[1.5分]

    A区域统一的世界

    B多元并存的世界

    C欧洲协作的世界

    D欧俄均衡的世界

  • 15. 孟子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一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1.5分]

    A阐发以柔克刚的方法论

    B促进天人关系的体系形成

    C希望利用道德改造自然

    D将人际关系的规范义理化

  • 16. 1919年,美国的杜威应胡适邀请来华讲学,他目睹了学生上街游行示威后感慨地说;“这是一个奇怪的国家。……从某些方面说来,他们比我们有更多的民主。”材料反映出[1.5分]

    A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较为迅速

    B中国儒学的复兴为大势所趋

    C新文化的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加速传播

  • 17. 鸦片战争前,在外交文书的问题上,中英之间有着长期的冲突,清政府坚持用“禀”“谕”的体制(英国官员用下对上的“禀”,清政府官员用上对下的“谕”),而英国主张用平行的照会文书。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中英之间“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这个变化反映出[1.5分]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B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涌现

    C传统的华夷观受到冲击

    D中英两国开始平等交往

  • 18.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沦陷区进行了敌后游击战,据统计,到1940年前后,国民党敌后游击战达到鼎盛时期,人数达100万人左右,一度成为日军重点进攻的对象。这反映了当时[1.5分]

    A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路线

    B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日

    C国民党的敌后游击战牵制了日军的力量

    D共产党的军队坚持敌后抗战成为中流砥柱

  • 19.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这是一个生气勃勃、富有创造性的时代;在这一时代里,人们写下伟大的文学、哲学和社会理论著作,这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时代。”下列思想属于“这一时代”的是[1.5分]

    A“存天理,灭人欲”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 20. 第一次鸦片战后中国机械进口约为19万海关两,第二次鸦片战后机械进口不到30万海关两,1894年全国机械进口值总计是112万海关两,1895年到1899年,全国机械进口平均每年大约为200万海关两。1909年到1913年全国机械进口平均每年达700万海关两。这实际上反映出[1.5分]

    A列强对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

    B民族工业在甲午战争后获得较快发展

    C中国关税自主权实际有所恢复

    D传统手工业基本被大机器工业所取代

  • 21. 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谈及经济体制改革时语惊四座,充分表现了总设计师的高瞻远瞩。然而,当时有的大报仅刊登了一条不足200字的报道和一幅照片,至于谈话内容则只字未提。当代有学者评论说“邓小平的高瞻远瞩变成多数人的共识,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对邓小平当时的“高瞻远瞩”的合理解读是[1.5分]

    A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

    C全面阐述“一国两制”的构想

    D提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

  • 22. 读下表,最符合表中内容的主题应是1雅典公民大会6“人民主权”2《民法大全》7德意志帝国宪法3陪审法庭8法国国民议会4伏尔泰9联邦最高法院5《论法的精神》10《拿破仑法典》11国会[1.5分]

    A历史上的法制文明成就

    B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研究

    C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源头

    D西方近代启蒙思想的发展

  • 23.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蒋介石、唐生智都是拿枪杆子起家的,我们独不管,现在已被注意,但仍没有坚决的概念。比如秋收起义,非要依靠军队不可。”他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1.5分]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完善

    B进攻大中城市失败的教训

    C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教训

    D中共坚强领导核心的形成

  • 24. 1995年成立的世贸组织,旨在逐步调降各会员国关税与减少非关税贸易障碍,预期中的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更要会员国万种商品相互零关税。这说明[1.5分]

    A全球贸易中心发生重大转移

    B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贸易自由化

    C国际间货物将实现自由流通

    D贸易壁垒制约落后国家工业化

  • 25. 姓氏的起源有很多途径。宋、郑、齐、鲁、陈、蔡、吴、秦等姓氏可以追溯到[1.5分]

    A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

    B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

    C远古部落氏族的标志符号

    D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

  • 26. 《史记·货殖列传》曰:“若至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时无以祭祀进醵,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惭耻,则无所比矣!”“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在作者看来,当时[1.5分]

    A形成重义轻利思想

    B重农抑商政策实际上没有实行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追求财富改善民生应受到鼓励

  • 27.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唐朝政治与以前不同之处,则为地方政府亦由中央督导组织,除黔中岭南闽中之外,州县官亦由吏部补授。”由此可见,唐代[1.5分]

    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B三省六部中吏部权力最大

    C君主权力空前强化

    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比较突出

  • 28.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1.5分]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 29.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1.5分]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 30. 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1.5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 31. 图5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在[1.5分]

    A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

    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

    C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D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 32. 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到783.9亿元,超过原定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3%,平均每年增长18%。其中,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这种变化反映了[1.5分]

    A三大改造已经完成

    B我国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C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 33. 除了面貌形体神人相同,希腊诸神的性格气质、道德品质亦与人类毫无二致。他们不仅具有与人同样的喜、怒、哀、乐,而且在道德品质方面,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人类更富于虚荣心、更加忌妒成性,更加贪婪好色。古代希腊的宗教神话这种“神人同形共性”的特点[1.5分]

    A造成了对文化的垄断和束缚

    B带有浓重的人文主义色彩

    C加深了对神权的内在恐惧

    D孕育了人与人不平等的观念

  • 34. 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与此相符的推论是[1.5分]

    A“光荣革命”是历史的倒退

    B宪政体制下国王与议会分权制衡

    C内阁制是英国宪政的核心

    D国王“统而不治”是相互妥协的结果

相关试卷
相关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