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33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莆田六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卷高二历史(选修一、必修三)
A(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盐法改革的主要措施。(4分)
B(2)根据材料并给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刘晏盐法改革的意义。(8分)[12分]
A(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法治近代化的特点。(8分)
B(2)根据材料二,概括戊戌变法中康、梁关于法治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对各自国家建立法治社会所产生的的影响。(8分)[16分]
A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B农民通过赎买的方式获得土地
C农民能得到属于自己的份地
D农民仍然受到村社的严格管理
A太平天国运动和美国独立
B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C洋务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
D明治维新以及五四运动
A戊戌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B宏观史学缺乏必要的研究价值
C研究戊戌变法需要更加重视细节
D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地表现历史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A反对青年继续追求独立自治
B纠正西方文化中的消极成分
C修正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D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③
A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城邦国家的建立
C系统化、法典化的法律
D雅典奴隶的斗争
A行使民主权利的主体素质高
B实行民主政治的成本很大
C国家政治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D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高涨
A强干弱枝以加强中央权力
B设专职官员管理地方财政
C用和平方式消除地方威胁
D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
A反对兜售赎罪券
B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C主张“信仰得救”
D希望结束分裂局面
A
B
C
D
A以时代先后为顺序
B以社会贡献为根据
C以儒家标准为准绳
D以个人善恶为标尺
A“言必称三代”说明秦朝和两汉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B“子曰诗云”强调诸子百家和唐朝诗歌对中国文化影响绵长
C古代文学呈现古典与高雅的趋势
D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A打破教会的思想控制
B宣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合理性
C清除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
D启迪人们的反封建意识
A并没有对传统势力提出公开的挑战
B顺应了资产阶级的改良主张
C对论证资产阶级崛起提供了理论依据
D符合追求有序变革的社会心理
A甲
B乙
C丙
D丁
A北宋中期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
B“三冗”“两积”引起社会危机
C养兵、养官巨额费用是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是财政危机的原因之一
A甲、乙、丙的说法都正确
B甲、丙的说法正确,乙的说法不正确
C乙、丙的说法正确,甲的说法不正确
D甲、乙的说法正确,丙的说法不正确
A“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A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
B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
C反对追求功名利禄
D明道德之善,求科学之真
A在方法上二者都大力主张借古变今
B异趋指二者对古代文化的态度不同
C同流指二者都带有复古运动的色彩
D在评价体系上二者对教廷褒贬不同
A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
B两人对待专制和自由问题的观点完全相反
C这是由两人的阶级属性对立造成的
D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
A战国各国普遍采用商鞅的法令
B秦王朝重新创制了度量衡标准
C统一量器标准有利于兼并诸侯
D商鞅变法的量器标准颁行全国
A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
B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
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
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商鞅变法的影响
C战争频繁兵役沉重
D“休养生息”政策推行
A商鞅“重农抑商”
B北魏推行均田制
C北宋“不立田制”
D张居正“田赋征银”
A由人治转向法治
B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
C建立君主立宪制
D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法制
A民族政权并立有利于文化交流
B儒学哲理化推动科学体系构建
C印刷术发展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D宋元时期中国科技处于巅峰期
A元曲和傩戏
B话本和小说
C汉赋和唐诗
D风俗画和文人画
A雅典的公民政治促成了智者学派的产生
B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
C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才能取得政治地位
D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