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3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海南省文昌中学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理)
A(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
B(2)乙病的遗传方式不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3)如果II-4、II-6不携带致病基因.按照甲、乙两种遗传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请计算:①双胞胎(IV-1与IV-2)同时患有甲种遗传病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双胞胎中男孩(IV-I)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女孩(IV-2)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慨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分]
A(1)细胞A是____________细胞,与之对应的曲线段是_________(以横轴上的数字段表示)
B(2)细胞B是___________,与之相应的曲线段是___________。
C(3)细胞C是___________与之相应的曲线段是__________,C细胞最终能形成__________个成熟生殖细胞。
D(4)曲线段2—3时期DNA含量变化是由于______________的结果,减数第一次分裂DNA含量变化是由于___________的结果,减数第二次分裂时____________分离,成为两条染色体。[10分]
A以高茎作母本,矮茎作父本
B以矮茎作母本,高茎作父本
C对母本去雄,授以父本花粉
D对父本去雄,授以母本花粉
A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成蓝黑色
B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C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红褐色
D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A1、3
B1、4
C2、3
D2、4
A1/2
B1/4
C1/6
D1/8
A可能是白化病遗传的家系是甲、丙、丁
B肯定不是红绿色盲遗传的家系是甲、丙、丁
C家系乙中患病男孩的父亲一定是该病携带者
D家系丁中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正常女儿的几率是25%
AⅠ-1
BⅠ-2
CⅠ-3
DⅠ-4
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
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
A全部是褐色
B蜂王和工蜂都是黑色的,雄蜂都是褐色的
C褐色∶黑色为3∶1
D蜂王和工蜂都是褐色,雄蜂都是黑色的
A只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进行减数分裂
B高等动物的减数分裂发生在睾丸(精巢)和卵巢中
C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且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D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染色体数为5对
A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B由一条染色体复制而来的两条染色体
C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两条染色体
D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A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BA细胞内有染色体8条,B细胞内有同源染色体0对
CA细胞会发生基因重组、基因突变
DB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能直接与卵子结合
A300个
B400个
C600个
D1200个
A30%和24%
B24%和30%
C26%和20%
D20%和26%
AYyRr
BYyRR
CyyRR
DyyRr
A3/8
B5/8
C3/8或5/8
D1/16或9/16
Aa过程没有姐妹染色单体
Bb过程细胞数目不变
Cc过程发生细胞融合
Dd过程没有同源染色体
A是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
B含同源染色体2对、DNA分子4个、染色单体0个
C正在进行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每个子细胞含一个染色体组,仅1个具有生殖功能
A都是DNA
B都是RNA
C是DNA和RNA
D是DNA或RNA
A甲的两条链方向画成了一样的,应画成反向的
B乙图碱基配对方式错误
C甲图与乙图均没有错误
DDNA分子中碱基的配对方式是:A与T配对;G与C配对
AF1植株和F1植株
BF2植株和F2植株
CF1植株和F2植株
DF2植株和F1植株
A1∶1
B1∶8
C5∶1
D3∶1
Aab’ca’bcab’ca’bc’
Ba’bc’ab’cabcabc
Cab’ca’bca’b’cabc’
Dabc’a’b’ca’b’cabc’
A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的两条子染色体移向了同一极
B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的两条子染色体移向了同一极
C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的两条子染色体都移向了同一极
D两个初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的两条子染色体都移向了同一极
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
C证明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D证明了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
A31P、32P、32S
B31P、32P、35S
C31P、32P、32S、35S
D32P、32S、3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