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桥二高2021—2022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总分:32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大石桥二高2021—2022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阅读下列材料:(20分)材料一、工业革命下的纺织工厂及火车材料二、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厂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共产党宣言》材料三、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美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遍布东印度群岛。……——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请回答:(1)材料一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2)材料二说明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什么?(2分)(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什么样的特点?从中看出当时英国的经济地位如何?(4分)(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8分)[20分]

    A(1)材料一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B(2)材料二说明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什么?(2分)

    C(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什么样的特点?从中看出当时英国的经济地位如何?(4分)

    D(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8分)[20分]

  • 2. 经济体制的不断创新和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材料二19世纪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认为,所有的人都为追求本身利益而生产商品。由于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使所生产的商品满足了人们彼此的需求。他认为,这种自然秩序比人为秩序优越得多。——刘宗绪《世界近代史》罗斯福一上任便雷厉风行地实施新政。首先是解决银行危机,此举速战速决,极大地恢复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此后的百日内,罗斯福接连出台了15个重要法案,国会积极支持。其中包括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等等。——钱满素《美国文明》(1)材料一中,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将1921~1927年称之为“退却年代”,当时苏联(俄)是如何退却的?依据材料一中的柱状图,指出罗曼·罗兰所说苏联当时“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12分)(2)据材料二指出,从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作出了怎样的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在调整中作出的历史贡献。(8分)[20分]
  • 3.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表明这一时期()[2分]

    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 4. 吴江县的盛泽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2分]

    A盛泽镇丝织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明代已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

    C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D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

  • 5. 《大预言:2049的世界》认为:“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下面能够支持作者观点的是()[2分]

    A葡\西最早开辟新航路

    B葡\西最早发动资产阶级革命

    C葡\西最早开始工业革命

    D葡\和西对外贸易发达

  • 6. 《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中写道:“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世界最终连成一个统一体。中国试图赶上这次发展的机遇,但最终失败。”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2分]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太平天国运动

  • 7. 下表中无法获取的信息是:1840到1894年间投资民族企业的人数比例表()投资者所占比例(%)官僚、地主30.86一般商人18.52手工作坊主7.41华侨商人7.41[2分]

    A部分官僚、地主转化为民族资本家

    B民族资本来源多样化

    C部分投资者来自国外

    D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 8. 据统计,1982年法国的煤气、铁路、邮政等行业的国有化率为100%,电力、煤矿、银行等行业的国有化率为90%,钢铁、造船等行业的国有化率为80%以上。对此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2分]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B凯恩斯主义得到大规模推行

    C公有制是法国所有制的单一形式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

  • 9.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下列选项中能表明其“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是()[2分]

    A给予企业部分自主权

    B提出“加速发展战略”

    C农业上大规模种玉米

    D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 10. 张生在街口昕完说书后,又在自己居住的街区逛夜市。据此判断张生最早应该生活在()[2分]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 11. 历史学家吕思勉在“清代的盛衰”一章中作出如下判断:“清朝的衰机,可以说是起于乾隆之世。”其“衰机”指的是()[2分]

    A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与世界的交流

    B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单一经济结构

    C高度重视农耕经济而丧失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先机

    D建立军机处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 12. 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该材料说明()[2分]

    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

    C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

    D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 13.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2分]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变迁

    C思想领域的变化

    D民主政治的发展

  • 14. 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水利史上著名的“大坝时代”,1935年,科罗拉多河上高约223米的胡佛水坝宣告竣工,美国大规模兴修水利的直接目的在于()[2分]

    A促进就业以缓和社会矛盾

    B促进农业发展以摆脱经济危机

    C兴修水利以防止水土流失

    D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 15. 在资本主义经济史上,1950—1973年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二个“黄金时代”。1973年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涨”现象,“黄金时代”结束。你认为下列哪条建议可以被政府采纳以使其走出“滞涨”困境()[2分]

    A扩大社会保障支出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出售部分国有企业

    D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

  • 16. 用“春天”来形容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十分恰当的:枯木可见,但万物复苏,各行各业充满生机。下列情景与那个年代无关的是()[2分]

    A春播的田野上,父子兄妹聚在一小块田里精耕细作

    B日新月异的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振奋人心

    C浦东新区,高楼四起,跨国公司的招牌特别引人注目

    D充满幻想与希望的海南省,有各地客商、民工来去匆匆

  • 17. 山东是产粮大省。远古时代,山东地区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2分]

    A小麦和水稻

    B小麦和粟

    C玉米和水稻

    D玉米和甘薯

  • 18. 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社会痼疾。其原因是()[2分]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

    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

    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

  • 19. 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用于()[2分]

    A农具和酒器

    B礼器和兵器

    C礼器和农具

    D兵器和农具

  • 20. 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装。”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2分]

    A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

    B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

    C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

    D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

  • 21.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其中“剥夺年代”是指()[2分]

    A俄国十月革命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

  • 22.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2分]

    A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

    B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 23. 2008年01月31日南方报业网—南方周末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民主党总统罗斯福大加干预搞“新政”,把美国从萧条中拖回。但是至今不领情,反而抨击他毁坏自由经济根基的,也大有人在。“抨击他毁坏自由经济根基的”理由可能是()[2分]

    A加强了政府对经济干预

    B规定了最高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标准,资本家的利益受到损害

    C颁布《工业复兴法》,制定经济计划

    D社会救济,以工代赈

  • 24.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促进17世纪末18世纪初世界市场初具规模的主要因素不包括()[2分]

    A新航路开辟和“商业革命”

    B欧洲国家早期殖民扩张

    C工业产品在世界范围内销售

    D重商主义经济政策的推行

  • 25. 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2分]

    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C垄断组织形成并不断扩大

    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

  • 26. 某学校举办一系列学术活动,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讲座。讲座的题目包括:《变革世界的引擎》《哭泣的泰晤士河》《天朝上国美梦的破灭》等。通过以上信息可以判断这次学术活动的主题是()[2分]

    A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B东方国家的徘徊与挣扎

    C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D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 27. 光绪年间的一本书描绘当时的上海“百货阗(充满)集”,“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这反映出()[2分]

    A民族工业集中于上海

    B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上海成为国际大都会

    D中国“闭关锁国”局面开始被打破

  • 28.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先后有多位领导人进行改革,有人评价其中某位领导人“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位领导人是()[2分]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 29. 1953年毛泽东批示:“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特殊”“新式”的含义是()[2分]

    A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B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 30. 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的发展,1953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2分]

    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B企业热衷产品直销

    C三大改造,政府取缔

    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

  • 31.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2分]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 32. 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2分]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相关试卷
相关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