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一中2020年高一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总分:26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宁乡一中2020年高一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古代北京“霾灾”的记载》材料二近代中国知识界较早就开始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当时的报刊对近代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多有报道评论,并警醒国人:“各国人士,渐渐对这个问题加以注意。东京警察当局已于最近举行煤烟防止宣传,开始‘都市净化运动’了。”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治理空气污染)。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等,取得一定效果。1887年石印社的煤烟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工部局向石印社提出警告,要求其采取增高烟囱等减轻污染措施。1933年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广州市政政府制定领行车辆肩舆交通规则,其中规定“车夫须常注意车机洁净。勿许机油飞烬,及放出秽气等弊”。济南市政府也颁布过取缔市区桐油煎熬的法规。《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治理》材料三1952年,处于急速发展期的英国伦教,终于尝到了工业污染带来的苦果:12月5日至108,伦敦市内空气污染严重,导致4000人因呼吸道疾病等原因死亡,这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事件的后果之一,就是促使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肉,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启示录:1952,被雾霾扭转的英国》(1)材料一中,清代官民面对“霾灾”采取了什么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空气污染”的原因。(6分)(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英两国在处理类似问题上的异同点。(8分)(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环境保护的看法。(2分)[26分]
  • 2.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据《汉书》《后汉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1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12分)[26分]
  • 3. 中国古代秦汉地方行政区划开始是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又设置了州。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为路、州、县三级。元代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是路、府、州、县。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发展演变表明()[2分]

    A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B最基本的单位县较稳定

    C中央对地方控制日益削弱

    D君主专制体制日趋完备

  • 4. 据记载,康熙帝时期“御门听政”成为中枢决策的主要形式,也就是皇帝定期在乾清门听取内阁等各部院衙门官员的奏事,或即时裁决,或留给相关部门进行商定。据此可知,“御门听政”()[2分]

    A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

    B剥夺了内阁的决策权

    C提高了皇权统治效能

    D减轻了君主政务负担

  • 5. 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2分]

    A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B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

    C商业经营观念落后

    D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

  • 6.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2分]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 7.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承认宗教信仰自由,对所有犹太人在居住、婚姻、择业、拥有不动产和选举权等方面的限制均被取消。被长期排斥在主流社会外的犹太人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积极适应现代社会,对德国的繁荣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这说明()[2分]

    A帝国宪法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

    B外来移民权利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C犹太人在帝国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D德意志的民主与法治改革很彻底

  • 8.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2分]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 9. 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他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据此可知,“差序格局”()[2分]

    A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

    B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

    C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

    D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 10. 《中兴论》载:“(宋)仁宗朝,有劝仁宗以收揽权柄,凡事皆从中出,勿令人臣弄威福。仁宗言:卿言故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联出。若从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这体现出()[2分]

    A行政权转移到宰相手中

    B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C君主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政治理性化色彩凸显

  • 11. 公元前406年春天,雅典的军队在菜斯波岛和阿基征西群岛间的海面上大胜斯巴达军队,但因风暴等原因损失了25艘战舰和4000名战士。有人认为损失是由于指挥官玩忽职守造成的,于是雅典公民大会判处4名指挥官死刑。该审判()[2分]

    A说明公民大会理性精神欠缺

    B体现了雅典的人文主义情怀

    C说明直接民主保证司法公正

    D体现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 12. 17、18世纪,英国通过一系列商业垄断战争,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人奴隶等方式确立全球海上霸主地位:19世纪,英国工业品大量销往世界各地,工业原料和农副产品从各地输往英国。这表明()[2分]

    A工业革命是英国确立世界霸权的主要原因

    B殖民活动与商品贸易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推动力

    C殖民活动加速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D英国民主政治发展推动了经济变革

  • 13. 下表反映了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其主要特征是()[2分]

    A新兴钢铁业发展迅速

    B重工业取代了轻工业

    C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D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 14. 马克思:“各参战国得到的好处——其中也有俄国和美国的份——纯属商业性质,而且正如我们前次所指出:这些好处大部份都是虚幻的。在目前情况下,对华贸易除鸦片和若干数量的东印度棉花外,只能仍以中国商品即茶叶和丝的出口为主,而这种出口贸易取决于外国的需求而不是取决于中国政府提供方便的多少。”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2分]

    A客观描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后的情形

    B说明中国在茶、丝为主的外贸中处于出超地位

    C马克思认为当时列强的对华贸易形势并不乐观

    D马克思认为列强发动的对华战争纯属商业性质

  • 15. 1793年,(英国调派使臣到中国,提出互市、租地等要求——引者注。)乾隆皇帝在给英国使臣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天朝尺土,俱为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画界分疆,各有专属。……天朝亦无此体制,此事尤不便准行。”但到了1901年,清政府公布议和诏书上谕,居然提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无耻政策。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2分]

    A屡经列强的侵略打击,清政府完全丧失了对外抵抗的信心和意志

    B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清政府认识到开放的必要性

    C面对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清政府想以此获得帝国主义的支持

    D帝国主义对清政府的逼迫与威胁

  • 16. 洋务运动时期,国内有人反对修筑铁路,“闻泰西诸国专尚机器,如织布、挖间等事,皆明以一器代数百人之工,暗以一器夺数百人之业,夺之不已,丈穷其巧为铁路,非外夷之垄断哉!然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何者?外夷以经商为主,君与民共谋其利者也,中国以养民为主,君以利利民而不言利者也。议者欲以铁路行之中国,恐捷径一开,而沿途之旅店,服贾之民车,驮载之骡马,皆歇业矣。是括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官也”。对这段言论评价最确切的是()[2分]

    A发现引进现代机器生产将带来的失业问题

    B客观分析中西国情下君民关系的不同

    C过分强调铁路对传统社会经济造成的冲击

    D主张防范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在华垄断

  • 17. 英国社会比较开放,善于吸收别国的先进技术;英国实行比较宽容的宗教政策,使非国教徒能在革新技术和发展工业方面发挥自己的才智,英国还向大陆受迫害的新教徒敞开大门,大批新教徒迁居英伦三岛,带来了资金和技术。理解: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有利于吸引人才、鼓励技术创新。结论: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根本原因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下列对该推理判断表述正确的是()[2分]

    A材料充分,理解错误,结论错误

    B材料不充分,理解错误,结论错误

    C材料不充分,理解错误,结论合理

    D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不合理

  • 18. 苯胺染料、电动机制造等从理论到应用,德国比英、法等国要快3到5年,使得许多发明出现了“英法开花,德国结果”的状况。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全世界4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14名来自德国。对此合理的解释是()[2分]

    A德国工业发展氛围较浓厚

    B德国成为欧洲经济中心

    C德国政府垄断科技发展

    D德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

  • 19. 下表是1913——1938年英、法、德三国对外出口情况统计表对表格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2分]

    A英国经济逐渐衰退,被德国赶上并超过

    B二战爆发前英国仍然是世界经济霸主

    C英国的海外市场大于法德两国

    D法德两国在欧洲的商品销售总额都大于英国

  • 20. 《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2分]

    A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B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

    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 21. 余秋雨说:“在我看起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其主要观点是古代中国()[2分]

    A四大发明不具有原创性

    B发明重要性与是否实用关联度高

    C应该共有六项重要发明

    D重要发明都应该服务于小农经济

  • 22. 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赠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清代施闰章《蠖斋杂记》记叙:“(宋)有舒翁工为玩具,钻之女尤善,号曰舒娇,其炉瓷诸色,几与哥窑等价。…相传构工作器入窑,变成玉。工惧事闻于上,封穴逃之饶。”上述两则记述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两宋时期民间手工业()[2分]

    A开始超越官营手工业

    B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

    C受官府压制,发展艰难

    D主要生产日常生活用品

  • 23. 白居易《新乐府》中的《盐商妇》有如下描述:“婿作盐商十五年,不属州县属天子。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官家利薄私家厚,盐铁尚书远不知。”材料中白居易所描述的经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2分]

    A唐中央政府财政十分困难

    B盐铁尚书执行政策不力

    C州县的盐利比中央政府少

    D州县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24. 几位历史爱好者聚集在一起讨论一个有关近代英国的话题,以下是他们谈话内容的片段:甲:英国通过对殖民地的无情掠夺和奴隶贸易,从海外获取了远超他国的财富乙:在英国避难的加尔文教徒敢于创新,他们中涌现出许多企业家和发明家丙:英国逐步确立了以议会制和内阁制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丁:被剥夺了土地的劳动者沦为乞丐和流浪者,他们为了糊口,进入城市寻找工作请问他们讨论的话题是()[2分]

    A英国殖民帝国地位确立的原因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C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

    D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 25. 16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到16世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套床罩和挂毯,一个印制的盐罐,一罐酒……以及一打羹匙。”这一现象说明()[2分]

    A工业化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

    B世界性的贸易体系开始形成

    C商贸中心转移推动了英国经济快速发展

    D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 26. 下面为李文冶引用清末1888年5个地区的实地调查,计算出的雇工经营与土地出租的收益比较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地区土地出租收益/雇工经营收益江苏南部1.34浙江杭州2.79广东汕头1.56湖北广济2.05山东莱州0.83[2分]

    A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C农业经营的资本主义化加剧

    D南方的土地比北方更加市场化

相关试卷
相关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