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德润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总分:34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山东济南德润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材料一哥伦布探险队1492年起航之前,不仅是美洲大陆不为外界所知,中国和欧洲相互之间也了解甚少。然而,一个世纪之后,整个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航行到了中国的港口,带来了非洲人在南美采集的银矿;西班牙的商人们则从墨西哥的中间商那边买到了中国的丝绸;而寻找消遣方式的有钱人,纷纷点燃从美洲进口的烟叶。烟草、马铃薯、火鸡从美洲传到欧洲,欧洲人则带着小麦、马匹和麻疹来到美洲。除了白银,欧洲人从美洲带来的农作物(土豆、番薯和玉米),在中国社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摘编自新闻晚报《“哥伦布大交换”如何改变地球》(1)请根据材料一,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主要内容。(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哥伦布大交换”对中国的影响。材料二从16世纪开始,跨国长途贸易成为欧洲资本积累的主要手段。有人把当时全球贸易格局概括为两个大三角:一个是东方或亚洲三角;另一个是大西洋三角。西方史学家布罗代尔说“美洲白银1572年开始一次新的分流,马尼拉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同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连接起来,运来的白银被用来收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印度的高级棉布、以及宝石、珍珠等物品。”——摘编自高德步主编《世界经济史》(3)依据材料二,归纳当时海上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主要条件。材料三由于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地理知识的积累使他们能够把世界各地区通过便捷的贸易网络连接起来。然而,商业交流并非是全球网络的唯一结果。粮食作物、牲畜品种、病菌与人类移民也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着全世界的各个社会。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况,增加了东半球的人口。外来的病原体引发的传染病使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人大量减少。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图景,加速了世界人民的融合。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以及哥伦布交换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下)》(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新航路开辟的世界性影响。[16分]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他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他们皈依我们神圣宗教的经验,但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无人走过。——《中世纪晚期的西欧》材料二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在此之后,我回到卡斯提尔,觐见王上,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进行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主宰赐福,我在那绵延六百里长的小西班牙岛(指海地岛)上得以成功,我征服该岛并使它的居民纳贡。——《哥伦布的遗嘱》材料三陛下可以统治此间……人们可以在这里获得黄金……但我以为陛下最好不采取掳掠的方式去取得黄金。如若采用公平交易的方式,则诽谤和诬蔑便可避免。如此,所有的黄金便会万无一失的源源进入陛下的财库中——《哥伦布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1503年)》(1)材料一所述西班牙君主派哥伦布前往东方的目的是什么?从材料二、三看,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2)哥伦布西行路线及目的地是什么?你怎样认识材料三中的“公平交易”?[1分]
  • 3. 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16-18世纪美洲白银的主要流向(不能照抄材料)。造成美洲白银这样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东亚地区的朝贡体系既是一种国际关系,又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政治秩序。在朝贡体系的长期影响之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书写汉字、尊奉儒家、信仰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但到了清中晚期,以经济实力为支撑的朝贡制度明显随着国力的衰落而衰落。此时朝贡关系已经转化为强调“华夷之辩”的中外政治关系。这其间的变化,一方面与中国国力趋于表落相关,一方面也与西方国家早期殖民活动密切相连。清廷将西洋国家采取严加防范的政策......经历资本主义国家一系列的条约冲击,朝贡体系逐渐瓦解,最终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一一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二在殖民体系下,主权是欧洲列强的特权,也是其对其他地区“落后民族”进行野蛮殖民掠夺、占领和侵咯的借口和依据。居于金字塔之上的是欧洲列强,居于中间的则是较弱一等的欧洲国家以及拥有主权或半主权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居于金字塔底层的则是完全丧失主权的亚非拉被征服、掠夺和占领的“落后民族”和“野蛮地区气这一体系是少部分国家享有主权、大部分国家主权被剥夺的等级体系,也是大国通过武力掠夺、殖民币实现崛起的暴力体系。一一摘编自韦宗友《殖民体系、后殖民体系与大国崛起》(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贡体系和殖民体系的主要特征。(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种体系形成的原因。[12分]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木薯、马铃薯、甘薯和玉米,还有花生、豆类和西红柿,极大地丰富了整个世界可以利用的食物资源,并且一直持续到今天。“哥伦布交流”的结算清单很复杂,但这场交流开始以后,世界就不可否认地改变了。--《世界文明史》材料二:哥伦布没有到达印度,但他发现了至关重要的贵金属。据权威统计,从1493年到1800年世界白银产量的85%和黄金产量的70%来自拉丁美洲。美洲白银生产在16世纪约为17000吨,到17世纪约为42000吨,其中有31000吨运往欧洲。欧洲又将约40%运往亚洲……全球白银产量的一半最终抵达亚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哥伦布交流”使世界发生了哪些改变。[11分]
  • 5. 西汉汉武帝时期,霍去病两次出兵河西击败匈奴,当匈奴浑邪王率部归顺汉朝时封其为候,汉武帝不仅封其为侯,还分置五个属国,并特许“因其故俗”。汉武帝的这种做法()[2分]

    A消除了北方边患的威胁

    B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C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D导致王国势力对抗中央

  • 6. 唐太宗统治时期,吸取隋亡的教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2分]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元盛世

    D贞观之治

  • 7. 马尾船政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于1866年在福州建立,培养出了中国第一批近代海军军官和第一批工程技术人才。由马尾船政学堂毕业的学生后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和近代工业的骨干人才。据此可知()[2分]

    A洋务运动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B中国率先实现了教育近代化

    C“中体西用”思想初见成效

    D新式学堂服务于政治的需要

  • 8. 下表为《新青年》中所关注的部分重大事件统计数据。由此可以看出该杂志()[2分]

    A关注国内外政治局势演变

    B宣传主题是马克思主义

    C成为近代影响最大的报刊

    D关注中国社会生活变迁

  • 9. 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各国最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说明魏源()[2分]

    A主张全面学习西学

    B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

    C力主固守华夏传统

    D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

  • 10. 下图是一枚抗战历史火花。其主图为一幅中国地图。数字“77”被醒目地设计在地图中心。该火花反映的历史事件为[2分]

    A西安事变

    B卢沟桥事变

    C皖南事变

    D华北事变

  • 11. 1927年,日本参谋本部一少佐应外务省之邀写了一个关于对中国问题的备忘录。在该备忘录中,他明确写道:“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后来,实践了该计划第一步的是日军()[2分]

    A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B策划建立了伪满洲国

    C策动了“华北自治运动”

    D正式宣布退出国际联盟

  • 12. 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成就示意图。其中“一带一路”阶段的外交活动特点是[2分]

    A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

    B重点发展与世界大国的关系

    C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

    D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积极推动者

  • 13. 两税法与租庸调不同,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一政策的调整()[2分]

    A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B以财产性收入作为征税依据

    C促进了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

    D以政府严格控制户籍为前提

  • 14. 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2分]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

    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 15. 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自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2分]

    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 16. 1900年,天津义和团运动进入了高潮。当时“(天津)官勿论大小,民勿论男妇,大概信之者十之八,不信者十之二”。人们便此“喜相告曰:扫平洋人,扶持中国,在此一举,今而后,海内肃清,升平有日”。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2分]

    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B具有反帝爱国主义性质

    C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D得到全国民众的广泛支持

  • 17. 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法者所以爱民”“以刑去刑”“至德复立”。这表明商鞅在思想上()[2分]

    A坚持“礼法”并重

    B强调“轻罪重罚”

    C认为圣君行仁义于天下

    D与儒家思想相通相容

  • 18. 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中国出现了工人运动高潮,罢工斗争达100次以上,参加人数达30万人以上。促成这次工运高潮的直接原因是()[2分]

    A国民革命的扩展

    B共产党的领导

    C实业救国的推动

    D北洋军阀统治被推翻

  • 19. 2017年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些重大理论成果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2分]

    A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中共十八大、中共十九大

    B遵义会议、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中共十八大、中共十九大

    C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中共十七大、中共十八大、中共十九大

    D遵义会议、中共十五大、中共十七大、中共十八大、中共十九大

  • 20. 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化,往往受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图A,B,C,D中,与“主要是因国际因素”而引发的“GDP增速放缓”相对应的“点”是1953-199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2分]

    AA

    BB

    CC

    DD

  • 21. 从地理方位来看,下面哪幅图能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2分]

    A

    B

    C

    D

  • 22. 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各拟意见,再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选定一稿,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门下省属官)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因此敕书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才算合法。这一规定的重要意义在于()[2分]

    A强化了君主的决策权

    B提高了门下省的地位

    C扩大了官员的自主权

    D提升了政策的合理度

  • 23.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下列历史解释合理的是()[2分]

    AA

    BB

    CC

    DD

  • 24. 下表为不同教科书关于辛亥革命的评述(摘选),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2分]

    A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

    B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力量强大

    C清帝退位但专制仍存

    D辛亥革命促使清朝的统治结束

  • 25. 下列关于国民革命说法正确的是()。①国民革命是国民党独立领导的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斗争②以国共两党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③国共两党合作的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④国民革命就是北伐战争[2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26. 1942年1月,中国政府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战场和印、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地区,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该史实深刻反映了()[2分]

    A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

    B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巨大威力

    C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

    D中国大大支援了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战争

  • 27. 互为补充,并有效地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和矛盾的两大制度是()[2分]

    A禅让制和分封制

    B宗法制和分封制

    C分封制和郡县制

    D禅让制和宗法制

  • 28. 春秋战国时期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发表自己的主张、诠释自己的学说提供了空前的历史舞台,促成了()[2分]

    A“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双百”方针的提出

    C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D科学技术的发展

  • 29.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2分]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中央任命

    D地方推举

  • 30. 根据如表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2分]

    A秦始皇制定了统一的法律

    B秦建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

    C秦始皇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D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及制度

  • 31. 对如表解读正确的是民国初年()[2分]

    A民主理念和实践存有偏差

    B袁世凯权力已被制约

    C民主共和已成为社会共识

    D政治民主化持续发展

  • 32. 1924—1927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潮席卷全国。这说明()[2分]

    A工农运动推动国民大革命发展

    B政党联合产生了巨大力量

    C北伐战争取得了重大成果

    D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成功

  • 33. 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国共产党内()[2分]

    A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存在着分歧

    B达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共识

    C普遍赞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

  • 34.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在吴起镇召开会议,决定党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建立西北苏区,以领导全国革命。材料表明红军长征实现了()[2分]

    A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B民族革命任务的转变

    C革命发展区域的转移

    D革命领导核心的调整

相关试卷
相关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