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32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历史试卷
A(1)根据材料一,分析早期儒者的特征。(2分)
B(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其实质是什么?(4分)
C(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四,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4分)
D(4)据材料五概括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这一主张有何进步意义?(6分)
E(5)材料五、六与材料二相比,政治思想有何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8分)[24分]
A(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的时代特征。(4分)
B(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3分)
C(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明清小说产生的新因素。(5分)
D(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的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4分)[16分]
A道家
B佛教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A“礼贤下士”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治国济世主张搭建了舞台
B“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说明魏晋时期士人深受选官制度的影响
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反映了士人阶层封闭和保守的意识
D“学而优则仕”体现了明末清初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共同的政治选择
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A“心即理也”
B“知行合一”
C“格物致知”
D“孔颜之乐”
A百家争鸣
B世卿世禄
C封邦建国
D制礼作乐
A文人生活腐朽化
B文学作品世俗化
C文学作品商品化
D市民阶层扩大化
A楚辞
B唐诗
C宋词
D元曲
A王阳明《传习录》
B文征明《点阐帖》
C顾炎武《日知录》
D吴承恩《西游记》
A风俗画和文入画
B话本和小说
C汉赋和唐诗
D元曲和傩戏
A书法艺术出现创作高峰
B形成雍容华贵的画风
C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
D古代戏剧达到成熟
A儒家思想是古代法制的基本原则
B儒家思想等同于古代的法律制度
C中国古代已建成法制社会
D其促进了中国近代法制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A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B“礼”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确立
C君权神授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D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
A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B商品经济发展淡化了中央集权
C心学的传播张扬了个性
D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纲常束缚
A人性善良
B环境对人的影响重大
C人的品质与生俱来
D人可以战胜自然
A古代统治者非常重视科技成果的研发
B古代科技成果普及程度不高
C铜活字印刷取代了木活字印刷
D宋朝之后活字印刷术得到新发展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C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D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A“三言”“二拍”
B《雨霖铃》
C《念奴娇·赤壁怀古》
D《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A韩非
B董仲舒
C陆九渊
D黄宗羲
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D“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
A心学实际上孕育于中晚唐
B唐朝时形成了“三教合归儒”的现象
C北朝至唐,儒学失去了正统思想的地位
D佛教的兴盛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A
B
C
D
A可以了解唐朝的城市面貌
B可以了解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
C可以了解元朝市民的生活状况
D可以了解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
A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B自身较强的适应性
C商品经济的开放性
D封建君主制的需要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A强调社会责任感
B提倡知行合一
C构建新儒学体系
D重建伦理秩序
A宋明对外来文化的抵制
B理学各学派间相互攻讦
C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
D理学对佛教思想的吸收
A3000演员手持竹简,高声咏唱《论语》
B开幕式期间燃放的烟花
C中央巨幅画卷中展现立体活字印刷术
D在巨幅纸张上,演员用独特的身体语言作水墨画
A闭关锁国妨碍西学东渐
B作者的立场使作品缺乏公正性
C西方科技一直落后于中国
D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