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一中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考试总分:17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包头一中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下面是一位中学生与学者季羡林老先生关于学习的一段对话,请在这段文字中填上恰当的句子,使前后语义连贯。(6分)张同学:我喜欢语文,但数学不行,偏科。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清华大学的一些班培养的就是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1)。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张同学:三贯通,我记住了!有人让我妈妈给我找一个好的外语老师,您会那么多种外语,您怎么看?季羡林:早学外语是有用的,(2)。我认为一个孩子至少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我认为,应该再出一本散文集,从《古文观止》里选,加点儿注,小时候背的,忘不了。张同学: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呀!季羡林:(3)。[6分]
  • 2.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4分]
  • 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人生如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3),怎敌他、晚来风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李清照《声声慢》)(4)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8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大匠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阿红1922年,吴良镛出生于南京城南谢家祠。他名字中的“镛”,乃古乐器——奏乐时用来打节拍的一种大钟。父亲希望他如黄钟大吕般奏出生命强音。1937年南京大屠杀前,吴良镛跟随哥哥辗转武汉、重庆等地,边谋生边求学。1940年,吴良镛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吴良镛的才华很快显露出来,他发表在校刊《建筑》上的文章《释“阙”》(阙是汉代典型建筑),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梁先生觉得吴良镛是个不可多得的建筑奇才,便发函让他当自己的助手。得到梁思成先生的赏识,吴良镛欣喜不已,能在建筑大师身边工作,更是他梦寐以求的。“做梁先生的助手,近水楼台,能有机会看到他从国外带回的最新的建筑领域前沿资料,让我开阔了眼界,积累了许多建筑学知识,可以说,梁先生是我学术人生的引路者……”谈起恩师梁思成,吴良镛眼里充满感恩之情。“可以这样讲,是梁思成夫妇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如何行事为人,如何做学问……”时至今日,吴良镛仍对当年梁思成夫妇的赏识提携念念不忘,每年都会去梁思成林徽因墓前祭奠,致以哀思。1950年,正当吴良镛获得硕士学位想继续深造时,忽然收到恩师梁思成的信函——“新中国急需建筑人才,见信速归!”吴良镛赶紧收拾行囊,冲破层层阻力,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改革开放后,高瞻远瞩的吴良镛,提出了许多系统的设想与建议。在他不遗余力的推动下,清华建筑系升格为建筑学院,培养出一大批高端英才。他倾尽心血,一直致力于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之路,也为推动教育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建协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起草了著名的《北京宪章》,为世界建筑学在新世纪的发展画出了路线图。当年北京老城改造,梁思成为保护北京历史遗迹四处奔走呼吁。没想到,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进行旧城改造中,吴良镛也遇到了与恩师一样的焦虑心境。“西方建筑是‘石头的历史’,而中国古代建筑则是‘土木的历史’,因此保护起来更为艰难。”为此,他开始对北京旧城区进行调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整治理念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这样既能满足民众现代生活的需求,又能很好地保护和传承老北京的建筑古韵。他的“有机更新”理念,很快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在菊儿胡同改造中得以应用。“北京的旧城改造,最迫切的任务是要创造一种社会型住宅,因地制宜,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美观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风貌相吻合,做到两者相得益彰。”吴良镛说。在菊儿胡同方案审批时,为慎重起见,北京城市规划部门前后审查六七次。吴良镛不厌其烦,反复斟酌修改,力图精益求精,把自己的设计理念融入到实践中去。到了后期出施工图阶段,光手工图纸就绘制了近百幅,如此大的图纸量,对很多建筑师来说都难以想象。按照吴良镛的“有机更新”理论改造完成的菊儿胡同今非昔比,白墙黛瓦,柳绿花红,一派祥和宁静的景象,既保持了老北京的建筑特色,又弥漫着现代生活气息,体现了吴良镛“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成为北京危房改造中的典范之作。“所谓有机更新,就好比衣服破了打块补丁,其实,只要精心缝补,就算是百衲衣,也不失其质朴和美丽。”吴良镛说。1992年,菊儿胡同改造荣膺亚洲建筑师协会金质奖,翌年又折桂联合国“世界人居奖”。一位英国建筑评论家参观完菊儿胡同后,感慨万千:“菊儿胡同的成功改造,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危房改造,都具有指导借鉴意义,而吴良镛的‘有机更新’理念,既能保持城市历史底蕴,又能使城市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新旧交融,相得益彰,开辟出一条旧城更新和危房改造的新途径。”(选自2012年第4期《名人传记》,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直到1940年吴良镛以优异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这个从未涉足建筑领域的青年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B.吴良镛得到梁思成的赏识是因为他发表在校刊《建筑》上的《释“阙”》一文,并因此成了梁思成的助手。C.吴良镛在改革开放后,提出了许多建议,将清华大学建筑系升格为建筑学院,为培养大批高端人才作出了贡献。D.本文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大匠吴良镛的成长历程和取得的成就,表达了作者对吴良镛的敬仰和赞美之情。E.作者叙述吴良镛得到梁思成的赏识,既表明作者对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栖居的伟大理想的赞美,也与后文吴良镛取得的成就相照应。(2)吴良镛在建筑学领域取得了怎样的成就?请简要概括。(6分)(3)1992年,菊儿胡同改造荣膺亚洲建筑师协会金质奖,翌年又折桂联合国“世界人居奖”。这是为什么?(6分)[25分]
  • 5.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4分]
  • 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 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5分)(2)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5分)[10分]
  • 8. 下面是上市公司中国电信(ChinaTelecom)的标志,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至少写出三点。(6分)[6分]
  •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3分]

    A杨廷和少年成名志向远大。他十二岁中举,十九岁时比父亲先考中进士,喜欢考察研究国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

    B杨廷和讲究孝道。父亲去世时,他请求允许奔丧,但皇上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皇上才答应了。杨廷和的做法也开了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先例。

    C杨廷和敢于制止皇帝的不合理要求。皇上在宣府打猎,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制旗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认为这些要求不妥,执意不从,皇上只好作罢。

    D杨廷和爱惜民力。江东一带连年歉收,宦官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说明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求不要派遣,终于阻止了此事。

  • 10. 下列语句前后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稀土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甚至封存自己的矿山,靠购买中国稀土满足其各行业对这一资源的需求。①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应用和出口大国②我国的稀土分离技术在世界上已经遥遥领先③一些国家更是看准了便宜的“中国货”④甚至连国际定价权都不在我们手中⑤我国还不是稀土强国⑥作为世界稀土储量最丰富的国家[3分]

    A①⑥②③④⑤

    B⑥①②⑤④③

    C①②⑥⑤④③

    D⑥②①③⑤④

  • 11.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廷和直言劝谏的一组是()(3分)①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②凡十余条,皆切至③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④天子至尊,不敢渎献⑤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⑥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3分]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 12.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3分]

    A最近中日韩分别爆发出来的民族主义情绪,若成为影响相关外交决策的主流倾向,则东亚加强一体化的大方向将与之背道而驰,不利于各方缓和矛盾、共谋发展。

    B本月底,李敖将携全家赴浙江博物馆观看包括明年将在台北合璧的《富春山居图》在内的馆内展品,然后乘船游览西湖,观看“印象西湖”。

    C今年以来,全国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虽然已得到初步遏止,但是部分大中城市住房价格仍然过高,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工作依然繁重。

    D“网络水军”通过雇佣大批人手在互联网上集体炒作某个话题或人物,以达到宣传、推销或攻击某些人或产品的目的。

  •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3分]

    A

    B

    C

    D

  • 14. 下列有关“‘莫言热’引发中国民众关注自身‘阅读危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3分]

    A对于“莫言热”能推动中国人阅读能起多大作用的问题,莫言本人和一些专家持消极态度。

    B中国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仅靠莫言一人拉动国民阅读水平的提高,无异杯水车薪。

    C阅读犹如全民体育运动,只有长期推动方能见效。

    D“莫言热”是一种正能量,这种正能量能促进终身学习和全民族文化素质提高。

  • 15.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3分]

    A莫言得奖所带来的“阅读热”是一个机遇,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和个人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想方设法,把这个“短热”转化成“长热”。

    B在网络信息触手可及的当下,要想让阅读成为更多国民的休闲选项,严肃读物的阅读一定要变得十分方便是其重要的途径。

    C政府的支持和众多民间组织是让阅读在中国慢慢热起来的最根本因素。

    D将“莫言热”作为一种正能量引入阅读之中,虽然比较费力且不容易见效,但是如果思路正确、方法得当,长期坚持必见成效。

  • 16. 下列不属于作者观点态度的一项是()(3分)[3分]

    A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店一购而空的情况随着莫言小说大量印刷终会归于平淡,所以作者认为“莫言热”是一种“阅读危机”。

    B阅读既可以修身养性,又是提升国民人文素养、加强文化传承、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的有效途径,所以作者希望将针对个人的“快热”转化成针对更多的作家作品、更宽广领域经典之作的“慢热”。

    C作者认为,从“莫言热”到“阅读热”,关键在“人为”。

    D作者认为与其在莫言家乡开发莫言故居旅游热线,不如花功夫长期、多方面推动莫言作品的学术研讨和公众阅读。

  • 1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3分]

    A

    B

    C

    D

相关试卷
相关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