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天津中学2014级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总分:25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宁强天津中学2014级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1)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舸争流。(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粪土当年万户侯。(3)我希望逢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戴望舒《雨巷》)(4)寻梦?撑一支长篙,,满载一船星辉,。(5)又前而为歌曰:“,。”[10分]

    A(1)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舸争流。

    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粪土当年万户侯。

    C(3)我希望逢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戴望舒《雨巷》)

    D(4)寻梦?撑一支长篙,,满载一船星辉,。(5)又前而为歌曰:“,。”[10分]

  • 2. 说说诗中的“露”具有什么特点?答:[3分]
  • 3. 文中的露拥有怎样的生活态度?答:[2分]
  • 4. 读了这首诗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答:[4分]
  • 5. 哈佛的博士生,可能每3天要啃下一本大书,每本几百页,还要交上阅读报告。哈佛的学生餐厅,很难听到说话的声音,每个学生端着比萨可乐坐下后,往往顺手把大衣扔地上,然后边吃边看书或是作笔记。没有哪个学生光吃不读的,更没有哪个学生边吃边闲聊的。感觉里,餐厅不过是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是哈佛正宗100个图书馆之外的另类图书馆。哈佛的医院,同样地宁静,同样地不管有多少候诊的人也无一人说话,无一人不在阅读或记录。医院实在也只是图书馆的延伸。哈佛产的诺贝尔奖得主有33位。哈佛产的美国总统有7位。哈佛校园里,不见华服,不见化妆,更不见晃里晃荡,只有匆匆的脚步,坚实地写下人生的篇章。哈佛不是神话,哈佛只是一个证明,人的意志、精神、抱负、理想的证明。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将你的看法表达出来。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 6. (1)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翻译:(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翻译:(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翻译:[16分]

    A(1)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

    B(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翻译:(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翻译:(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翻译:[16分]

  • 7. 仿写:我不是星星的眼泪/也不是璀璨的明珠/我就是我/一滴纯洁的甘露[4分]
  • 8. 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句数、阕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D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后创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因沿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词。

  • 9. 对《沁园春•长沙》一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一个“看”字总领七句,由虚到实,描绘了诗人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B红枫、碧水、雄鹰、鱼儿这些客观物象,一经融入作者的主观情趣,就成了种种美的意象,作者借此抒发了他当时复杂的内心感受和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C作者在意象的选取和描写角度方面匠心独运,既有远眺,又有近观;既有仰望,又有俯视。而且动静结合,红绿相衬,真可谓“远近高低各不同”。

    D最后一句哲理性的概括,点明了作者咏秋的旨意所在:要生存,要发展,就要“竞”,从而突出了作者强烈的革命精神。

  • 10. 对《雨巷》一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B《雨巷》中有两个非常美的意象,一是雨巷,二是丁香。雨巷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

    C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D《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诗句的停顿没有规律。

  • 11. 对《再别康桥》一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共7节。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正见出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诗人的感情温柔细腻,诗歌节奏轻缓、徐舒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这首诗体现了“新月派”所提倡的“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音乐美,表现为这首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

    C建筑美,表现为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八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D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彩虹”“斑斓”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作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

  • 12.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B

    C

    D

  • 13. 对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偶成戴望舒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1945年5月31日[3分]

    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B第一节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冰结、窒息的生命力。

    C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D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再听见”“重开”等字眼,隐含着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

  • 14.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失其所与,不知

    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15. 下列选项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3分]

    A夫晋,何厌之有?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 1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B

    C

    D

  • 17. 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3分]

    A

    B

    C

    D

  • 18. 选出和例句中加点字词语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籍吏民,封府库[3分]

    A

    B

    C

    D

  • 1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B

    C

    D

  • 2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

    B

    C

    D

  • 2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青少年是上网人群中的主力军,但最近几年,在发达国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纷纷“触网”,老年人“网虫”的人数激增。

    B当今的环境保护技术不仅做到了生产过程不浪费资源,不污染环境,保证产品使用的清洁高效,而且产品使用后废弃物的有效回收和循环利用。

    C近年来,在秀丽的南粤大地上,拔地而起的九州城、海南琼苑、风城大厦等一批多功能新型建筑物,令人流连忘返,构思奇特,巧夺天工。

    D水果营养丰富,但是它的表面常常黏附着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农药,所以食用水果前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

  • 22.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的第一节,表现诗人愿袒露自己的胸怀,与人们真诚相待的心愿,诗人也相信人们是向往彼此真诚相待的。

    B诗的第二节,诗人写出自己深知由于有邪恶之人存在,袒露胸怀只是个空想,他为此而困惑、退缩和消沉。

    C诗人以草莓、绿叶、鸟为喻,新颖、妥帖,形象鲜活,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奠定了这首诗成功的基础。

    D两节诗的前三句几乎相同,而两节诗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突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 23. 对下面这首诗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邂逅(台湾)席慕容你把忧伤画在眼角/我将流浪抹上额头你用思念添几缕白发/我让岁月雕刻我憔悴的手然后在街角我们擦身而过/漠然地不再相识啊/亲爱的朋友请别错怪那韶光改人容颜/我们自己才是那个化妆师[3分]

    A第一节中,诗人用“画”“抹”“添”“雕刻”等词语,既显示了岁月流逝的轨迹,也揭示了人们“自寻烦恼”的反常心理。

    B诗人在第一节将“你”“我”类同的“雕琢”展现出来,在第二节中便把“化妆”得严严整整的“你”“我”推向街角,展现擦身而过却不相识的场面。

    C第二节中“请别错怪”一句仿佛是一种规劝,又仿佛是一种提醒,娓娓而谈中解释了“漠然地不再相识”的本质。

    D诗人在诗中把抽象的人生“世态”阐述得既含蓄深沉又细致入微,他含蓄地告诉人们,经常化妆打扮自己,并不能带来美丽,而只会使人更苍老

  • 2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B

    C

    D

  • 25.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最初樊哙跟随高祖在丰县起兵,攻下沛县,高祖做了沛公,以樊哙为舍人。樊哙跟随沛公进攻胡陵、方与,回军驻守沛县,在沛县一带击败泗水郡郡监的军队。

    B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而本文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言词也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相关试卷
相关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