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10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08年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真题试卷
A集中是前提,集聚是方式,集约是结果
B集中是空间的有序集中,集聚是产业的有组织集聚,集约是资源的高效开发与利用
C集中是人口的集中,集聚是具有关联性产业的集聚,集约是最大限度地节约
D集中是为了节约土地,集聚是为了形成产业链,集约是为了保护生态
A城镇化是近代]业革命以后才开始的
B城镇化是外来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C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D城镇化包含了城市生活与意识形态向农村扩散的过程
A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项目,应先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方可向土地主管部门申请用地
B对朱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批准用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撤销有关批准文件
C士地主管部门不得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擅自改变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中所规定的规划条件
D规划条件未纳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无效
A修改内容不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内容的,应先按法定程序修改总体规划
B由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修改,由本级人民政府审批
C组织编制机关应征求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D规划草案应予公告,公告时间不得少于三十日
A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是促进省城内各级各类城镇协调发展的综合性规划
B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编制
C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在上报国务院审批前,须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D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需有公众参与的环节
A明确国家城镇化的总体战略与分期目标
B确立国家城镇化的道路与总体发展格局
C规划全国镇乡的空间格局
D构架国家重大基础设施支撑系统
A大城市的科技中心、展览中心、会议中心等专业性公共中心必须在单独地域中设置
B火电厂不应布蹬在城市最大频率风向的上风向
C城市快速路不宦深入市中心
D能互相利用副产品及废渣进行生产的工厂应尽量布置在同一个工业区中
A公安派出所属于特殊用地
B交通指挥中心属于行政办公用地
C公交保养场属于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D货物运输公司属于对外交通用地
A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的控制是为了保证城市基本的生产、生活要求
B规划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不得大于100平方米/人
C规划人均工业用地指标一般不大于25平方米/人
D风景旅游城市规划绿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可大于l5%
A居住用地规划应使居民更多地接近自然环境。提高居住地域的生态效应
B居住用地的组织与规模应有利于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
C居住用地应靠近城市中心,便于居民就近利用城市公共设施
D居住用地的规划组织要尊重地方文化脉络
A城市电源工程主要有城市电厂和区域变电所(站)等电源设施
B我国城市电网供电采用统一的电压等级
C预测供电负荷是各阶段城市供电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
D预测供电负荷必须满足节能减排的要求
A在经过现状居住区时,相应加高架空线高度
B应该绕开规划中的城市中心区
C不应该与城市干路平行
D可以穿过郊区的垃圾填埋场
A计算燃气管网管径
B规划布局燃气输配管网
C预测用户燃气用量
D选择气源种类
A开采深层地下水
B中水回用
C跨流域引水
D在过境的河道上修筑截流坝
A①
B②
C③
D④
A总平面图的比例尺不同,修建性详细规划是1:1000~1:2000,建筑设计是1:500
B修建性详细规划是政府委托的,建筑设计是建设方委托的
C修建性详细规划需要由具有城市规划编制资质的单位完成,建筑设计需要由具有建筑设计资质的单位完成
D修建性详细规划总平面图可以包括多栋建筑,建筑设计总平面只能包括一栋建筑
A建设条件分析
B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C确定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指标
D竖向规划设计
A现状分析图
B规划总平面图
C交通规划设计图
D分图图则
A强调物质空间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B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C突出城市功能分区的重要作用
D提出建立生态城市的思想
A功能分区对解决当时的城市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B功能分区是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里程碑
C功能分区是建_i艺在理性主义思想基础之上的
D功能分区解决了城市和区域的有机联系
A唐长安城的居住采用里坊制
B唐长安城的皇城位于城的北部
C元大都城的皇城居于城的正中
D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位于明清北京内城之外
A可持续发展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B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C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保护好城市的生态环境
D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为了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A区域经济的差异
B地区居民收入的均衡状况
C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
D城乡二元结构的状况
A社会商品零售额
B城市三废处理率
C人口自然增长率
D社会全员劳动生产率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工农业生产总值
DD国民收入
A建成区内的户籍非农业犬口
B建成区内的户籍农业人口
C建成区内居住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D建成区内居住三个月以上的暂住人口
A城市交通政策是交通执法的依据
B城市交通政策是关于交通技术、交通经济和交通管理的政策
C城市交通政策是制定交通法规的唯一依据
D城市交通政策应随城市交通状况变化而随时修订。
A城市主要道路与对外公路保持畅通
B干路两侧的高层建筑应由道路红线向后退10~15米
C在立体交叉口与对外公路衔接的城市道路,宜采用上跨式
D宜采用柔性路面
A道路两侧建筑物之间的距离
B道路用地与两侧其他用地的分界线
C车道与人行道宽度之和
D快车道与慢车道宽度之和
A30%
B50%
C70%
D90%
A城市地上与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统一规划
B编制地下空间规划应当以批准的城市规划为依据
C城市的中心区等重点地区应当编制地下空间洋细规划
D地下空间规划应以开发利用人防地下设施为主要内容
A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B地市用地工程地质评价图
C近期建设规划图
D远景发展规划图
A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及空间管制措施
B规划期限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
C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布局
D城市人防设施布局
A近期建设规划是我国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B近期建设规划是我国城乡规划实施的内容之一
C近期建设规划是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计划
D近期建设规划是规范城市实体开发的技术文间
A居住区人口
B住宅层数
C居住区所处建筑气候分区
D绿化覆盖率
A冬至日l小时
B大寒日l小时
C大寒日2小时
D大寒日3小时
A沼泽滩涂
B冰雪冰川
C洲岛屿礁
D摩崖题刻
A上班、上学
B购物、散步
C喝咖啡、观看路人
D问候和交流
A采掘业
B物流仓储业
C建筑业
D煤气的生产与供应业
A建筑布置规模
B以宫殿为核心
C以广场为核心
D以神庙为核心
A以政府直接组织与管理为主的大规模城市更新活动.
B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引导的新城(区)建设运动
C以街道景观整治与建设为主的美化运动
D以增加公共空间的面积与配置为主的“公园运动”
A城市规划法律法规是城市规划行政体系和工作体系的基础
B《城乡规划法》是我国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体系的主干法
C城市规划标准规范是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
D作为法定规划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
A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B非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C县域总体规划
D村庄规划
A研究本区域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B明确重点地区的城镇发展
C明确需要由省、一治区政府协调的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及其协调要求
D划定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
A用地规模
B用地性质
C用地范围
D用地权属
A确定市域各城镇建设标准
B原则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
C确定中心城区用地布局
D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A静风频率
B最小风频风向
C温度
D太阳辐射
A各类公共设施应按城市的需要配套齐全
B城市中的专业商业街区应分散布置,方便就近为市民提供服务
C在城市的交通枢纽地区,应按服务功能与对象设置成套的公共设施
D公共服务设施一般应按城市的布局结构进行分级或系统的配置
A工业用地应避开水利枢纽
B有易燃易爆危险性的工业企业应该远离公路干线布置
C工业用地的地下水位最好低于工业厂房的基础
D工业用地应选择地形平坦的区域
A了解和分析城市道路的交通总量
B了解各类车辆保有量,分析其发展趋势
C了解和分析交通量在城市道路上的分布,分析城市交通存在问题的原因
D了解和分析城市道路交通结构
A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
B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建筑
C历史文化城市、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村落
D历史文化遗产、国家文化遗产、地方文化遗产
A在历史城区以外开辟新区或进行新的建设,是当前协调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B历史文化名城可采用新旧并存的城市发展战略,其前提是保持城市文脉的连续性
C尽量将历史城区内的人口迂移出去,减少对历史城区历史文化环境的直接破坏
D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从整个城市着眼,而不能单纯保护城市中的几个珍贵文物或几个历史文化街区
A消防通道
B消防望塔
C消防站
D消防调度中心
A确定城市干路的控制纵坡度
B确定城市建设用地的控制高程
C平整土地、改造地形
D分析地面坡向、分水岭、水沟、地面排水走向
A近期建设规划是总体规划分期实施中第一期的内容和范围
B近期建设规划应与城市人民政府的任期一致
C近期建设规划具有宏观调控作用
D近期建设规划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城市空间战赂规划来解决
A总体规划
B近期建设规划
C控制性详细规划
D修建性详细规划
A建筑密度
B建筑高度
C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
D建筑后退红线距离
A镇是一种城市聚落
B镇在我国是一级行政单元
C在城镇体系规划中,镇可分为中心镇和一般镇
D设镇的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没部制定
A核心保护区中原住居民比例
B对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登汜建档并挂牌保护的比例
C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
D保护机构及人员
A必然会损害到城市的公共利益
B同样也可以是实籀城市规划的手段
C主要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生产和生活活的需求
D是政府应予严格管制的领域
A优区位应优先开发
B沿着交通轴线延伸发展
C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应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的发展方向相呼应
D考虑城市有利的发展空间及影响城市发展方向的制约因素
A城市性质与规模
B城市用地布局结构
C城市用地功能组织
D城市人口的劳动构成
A综合性
B战略性
C政策性
D实践性
A城市规划制定和城市规划实施构成了城市规划的过程
B城市规划编制的成果是城市规划实施的依据
C城市规划编制的成果之问必须互相衔接,下层次规划依据上层次规划
D城市规划实施包括规划实施的组织、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和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A平均数
B众数
C标准差
D频数分布
A矿产资源
B士地资源
C森林资源
D水资源
A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
B基本农田
C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D山前生态保护区
A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
B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廊道的保护要求
C中心城区未来空间拓展的方向
D利用山体、河流等自然界线
A油库应靠近重要的交通枢纽布置以方便运输
B供应仓库可布置在使用仓库的地区内或附近地段
C建筑材料仓库常设于城郊对夕争交通运输线附近
D储备仓库应设在城市郊区或远郊,并有专用的独立地段
A城市中及与城市相关的各种交通形式
B市区及市区以外的道路网络
C城市道路交通、城市轨道交通、水上交通
D公路交通、铁路变通、航空交通、水上交通
A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即魁文物保护规划
B历史文化名城可在城市性质中表述
C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对其他专业规划具有制约作用
D经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具有法律效力
A历史文化街区的整治和更新是达到保护目标的必要手段
B应对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所有建筑物实施保护,并尽可能重建少量在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已被毁的建筑物
C将历史文化街区完全转变为博物馆式的游览景区是不可取的
D历史文化街区内建筑物的改造应以不破坏建筑外观的历史风貌特征和内部结构特征为原则
A市政用水、企业自备水
B生产用水、生活用水、绿化用水
C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市政用水、消防用水
D饮用水、循环水、冷却水、市政用水
A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B历史街区保护
C加强世界遗产保护
D促进区域合作
A近期建设规划的工作对象是近期的城市开发项目
B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不得超过近期发展区域
C在近期建设规划中应明确新增建设用地和利用存量土地的数量
D乡与村庄规划也应编制近期建设规划
A建筑密度
B容积率
C建筑高度
D绿地率
A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总体规划包括镇域规划和镇区规划
B各类镇的规划应符合《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C由镇人民政府确定应当制定村庄规划的区域
D镇区的规划人口规模依据上位规划
A尽端路的回车场
B独立停车楼的占地
C车道边的人行便道
D道路中的绿化带
A场所有清晰的意象并易于认识与熟悉
B场所的功能应该富于变化和提供选择
C场所中公共与私人的部分应该清晰地区别
D公共场所应该易于到达并可以穿行
A编制近期建设规划是城市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
B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不得设立城市新区
C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条件和规划许可必须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作出
D在各类城市规划中必须安排城市中低收入居民住房的建设
A城市性质与规模
B城市空间发展方向
C城市用地功能组织
D城市综合交通系统
E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A散点型形态
B组团型形态
C同心圆形态
D放射型形态
E星座型形态
A电信电缆管线、高压输电管线
B高压输电管线、燃气管线
C给水管线、热力管线
D热力管线、污水排水管线
E给水管线、燃气管线
A县、中心镇、一般镇、行政村
B县、建制镇、集镇、行政村
C县、建制镇、行政村
D县、重点镇、一般镇、行政村
E县、建制镇和乡、行政村
A城市问题是由于城市高度发展产生的,因此只有大城市才有城市问题
B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是集中发展和分散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
C大城市由于城市中心吸引力大,都呈现同心圆式的发展
D只有在大城市中才会出现多核心式的结构
E城市产业的多样性有利于城市的稳定发展
A为制定城镇化的目标提供依据
B确定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基础
C预测规划期城市建设总用地豹依据之一
D对各级城镇人口规模进行有效控制
E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的依据
A有利于尽快改造旧区,形成新的城市面貌
B方便新、旧区联系,便于疏散旧城功能与人口
C可充分利用旧区现有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便于新、旧区基础设施的衔接
D便于行政管理工作,有利于基层社区组织建设
E便于解决城乡结合部存在的问题
A街旁绿地
B居住区中心绿地
C郊野公园
D苗圃
E水源保护区
A保证绿地率不得小于30%
B考虑用地的性质
C考虑用地的规模
D考虑用地周边的绿化现状
E保证绿地率不得大于35%
A高速公路可与大城市主次于路相连
B高速公路可与小城市干路相连
C高速公路可与小城市对外公路相连
D高速公路可与城市快速路相连
E高速公路不应引入大城市
A与公路网联系方便
B不受大流量交通的干扰
C与居住、公共建筑有密切联系
D线形顺直
E创造城市景观
A组织城市各种功能的骨架作用
B联系城市各种功能用地的通道作用
C安排城市工程管线的空间作用
D组织城市景观的轴线作用
E游行、迎宾、军事、避难等作用
A《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B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C《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D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E城市总体规划
A区域原有物质基础条件以及制度、体制等社会与文化要素影响区域内城市的形态与结构
B区域自然条件的优劣决定了城市发展的质量与规模
C区域外部发展条件的改善有助于城市的快速发展
D区域的人口密度决定城市的规模与数量
E区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城市的发展没有因果关系
A在城市发展中。限制城市用地的进一步扩展
B保护开放空间
C应优先使用城市中的弃置地
D鼓励紧凑的开发
E提高公众参与的程度
A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
B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
C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
D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
E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A由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B由县人民政府审批
C审批前,县人民政府必须将规划草案公告三十日以上
D审批前,县人民政府必须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进行审查
E批准后的规划应报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A群体性与整体性
B关联性
C等级层次性
D开放性
E稳定性
A对应街道办事处的管理规模
B配套服务设施的门槛
C城市道路网间距
D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
E工业化施工
A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B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C省级风景名胜区
D地级风景名胜区
E县级风景名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