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城市规划原理》试题20套之一
A城镇体系属于一个区域
B城镇体系是个城镇群体
C城镇体系是相对集聚在一起的组合城镇
D城镇群体之间有职能、等级、空间网络的关系
A依据城市自然、历史文化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战略要求,确定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B研究城市用地的结构布局和城市景观的结构布局,确定符合社会理想的城市景观结构
C划定各有关城市景观控制区,如城市背景等,并提出相关安排
D确定整体建设步骤和远期实施目标
A方格网道路容易形成不必要的穿越中心区的交通
B方格网道路的非直线系数大
C环形放射式道路不容易将外围交通迅速引入市中心区
D环形放射式道路容易使城市呈同心圆式不断向外扩张
A城市分散发展理论的基础在于经济活动的聚集
B城市分散发展理论包括了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有机疏散理论等
C城市分散发展理论是建立在通过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之上的
D城市发展理论认为,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
A1%
B1.2%
C1.4%
D1.6%
A自然增长率
B机械增长率
C人口年龄构成
D劳动构成
E人口性别构成
A经济职能
B政治职能
C文化职能
DA、B和C
A平均车速与车流密度成反比的直线关系
B车速与车流量之间,开始车流量是随车速的提高而增加的,直到临界车速,相应的车流量是最大值,车速超过临界车速之后,-车流量随车速的增加而减少
C车流量与车流密度之间成反比直线关系
D为了提高车速,增大交通量必须要拓宽城市道路
E以上说法均正确
A明天城市
B未来城市
C光辉城市
D现代城市
A行为的主体合法
B行为的权限合法
C行为的客体合法
D行为符合法定程序
E行为符合法定形式
A我国城市交通的现有政策不成体系,没有关于城市交通供需关系的相关政策和内容
B1985年的“六五”计划中,首次明确地把交通列为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把交通列入发展“特区”
C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将包括城市公共交通的第三产业的重要性提到新的高度,并确定为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
D1992年《中国21世纪议程》中建设部制定的城市建设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总思路是,我国城市道路交通总体服务能力和水平要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水平
A田园城市理论
B卫星城理论
C新城的思想理论
D有机疏散理论
E多核心理论
A70
B100
C200
D400
A集中式和放射式
B集中式和分散式
C环式和带式
D星座式和分散式
A放射式
B环式
C联络线
D多回线式
A2.0
B1.0
C0.8
D0.5
A城市规划的实施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B城市规划的实施是政府的工作
C城市规划涉及到公民、法人和社会团体的行为
D城市规划的实施纯属政府管辖
A政治和行政管理活动中心
B城市商务活动中心
C教育、科技信息活动中心
D娱乐、游憩公共活动中心
A集中式的城市用地布局
B分散式的城市用地布局
C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城市用地布局
D环状城市用地布局
E网格状城市用地布局
A以大类为主,中类为辅
B以中类为主,小类为辅
C分至中类
D分至小类
A对城市空间资源加以合理的配置
B要有公共政策来干预市场的自发过程
C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来增加群众更大需求
D依法建设城市建筑物,推进市容来发展经济
A港口
B轻工业
C疗养
D海洋科学研究
A雨水管
B电力管线
C通信电缆
D污水排水管
E自来水管
A水量
B水质
C距离远近
D取水条件好坏
A一个国家所有部门在一定时期(季、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B一个国家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季、年)内所生产的产品的总价值
C一个国家工业、农业在一定时期(季、年)内生产的全部价值
D一个国家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在一定时期(季、年)内生产的货币价值
A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需要有方便的联系,职工上下班要有便捷的交通条件
B有污染的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要有足够的防护用地
C工厂在布置上应相互保持一定距离,以免相互影响
D工厂出入口避免过多地干扰对外交通
A60%
B50%
C45%
D55%
A自然属性
B政治属性
C社会属性
D环境属性
E经济属性
A性质
B位置
C道路与两旁建筑物的关系
D街景设计
E道路网密度
A群体性
B关联性
C层次性
D开放性
E多样性
A《雅典宪章》最为突出的内容就是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
B《雅典宪章》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C《雅典宪章》是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上发表的
D《雅典宪章》是1977年国际性学术会议上发表的
E《雅典宪章》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要求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人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A干流筑有堤防,在支流上游修建水库,并可根据干流水位的高低控制水库的蓄泄量
B干流筑有堤防,支流的洪水由截洪沟排入下游,其余地区的地面可设排水泵站排水
C干流筑有堤防,支流的水在汛期由于受倒灌影响难以排人干流,但其流量很小,堤内有适当的蓄水坑或洼地时,可以在附近设排水泵排水
D市内临近支流地段内的地面积水可以设置排水泵站用来排水泄洪
A省或国家
B市或省
C区域或国家
D区域或城镇
A公共性措施
B技术性措施
C政策性措施
D工程性措施
E经济性措施
A0.1~0.2
B0.2~0.5
C0.5~0.8
D0.8~1.0
A其经济职能具有多级性
B其形成和发展受相关区域资源及其他条件制约
C中心城市与区域其他城镇既相互干扰,也相互促进
D每个中心城市均可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E其政治职能具有多级性
A环境意识不断增强,环境保护成为政府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同时形成了环境保护的法规体系
B以环境保护法规作为城市规划的相关法规,开发活动还必须与环境保护法规相符合
C以环境保护法为依据,在规划法规中增加环境保护条款或制定环境保护条例
D要求具有不利环境影响的开发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并使公众有机会参与评估,规划部门也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审理
A设计等高线法
B高程箭头法
C纵横断面法
D竖向综合法
A城市整体的经济状况
B城市中各产业部门的状况
C有关城市土地经济方面的内容
D城市固定资金的筹资
A取水工程、净水工程、输配水工程
B取水工程、排放工程
C取水工程、污水处理、净水工程
D取水工程、污水处理、排放工程
A节约土地,节约水源
B节约土地,减少土石方工程
C节约水源,减少土石方工程
D充分改善城市的环境
A90%
B80%
C60%
D50%
A空间扩散;空间集聚
B空间集聚;空间扩散
C空间集聚;空间集聚
D空间扩散;空间扩散
A当城市设防烈度为6度时,人均疏散面积为1.0m2
B当城市设防烈度为7度时,人均疏散面积为1.5m2
C当城市设防烈度为8度时,人均疏散面积为2.1m2
D当城市设防烈度为9度时,人均疏散面积为2.5m2
A流动性
B承载性
C密度性
D疏通性
A近代历史上的空想社会主义源自莫尔“乌托邦”概念
B傅立叶1817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实践“协和村”方案
C莫尔期望通过对理想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改革,来改变当时他认为是不合理的社会
D欧文、傅立叶等人通过著书立说来宣传和阐述他们对理想社会的信念,并通过实践来推广和实践这些理想
E欧文于1929年提出了以“法朗吉”为单位,建设由1500~2000人组成的社区,废除家庭小生产,以社会大生产替代
A城市对周围地域和其他城市的作用是既不平衡也不同时进行的
B一般来说,城市作为增长极与其腹地的基本作用机制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C根据增长极核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总是首先集中在一些条件较为优越的城市
D只有基础产业得到发展,城市经济的整体才能得到发展
E以上说法全都正确
A50
B100
C200
D400
A城市交通事故防灾标准
B城市防洪、防涝标准
C城市抗震标准
D城市消防用水标准
A建设
B管理
C实施
D未来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