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99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13年城市规划师《规划相关知识》模拟试卷(3)
A落实防洪、排涝工程设施的位置、规模及控制标高
B确定建筑室外地坪规划控制标高
C落实街区内外联系道路的控制标高,保证通车道及步行道的可行性
D补充总体规划的用地竖向规划中缺少的其他控制标高
A汤普森著《城市经济学导言》
B伯吉斯提出同心圆城市理论
C罗斯托克提出了“起飞论”学说
D霍夫曼提出的霍夫曼系数H,为消费品工业的总产值与资本品工业的总产值之比
A宏观分析
B个量分析
C新古典学派
D总量经济分析
A网络技术
B信息技术
C图像处理技术
D计算机辅助设计
A浑浊、深色、具有恶臭的水,微酸性,一般不含毒物
B浑浊、具有恶臭的水,不含毒物
C浑浊、深色、具有恶臭的水,微碱性,一般不含毒物
D浑浊、深色、具有恶臭的水,微碱性,含一定毒物
A生产力和生产者
B生产力和生产资源
C生产力和各项物质要素
D经济和发展
A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
B市民已真正有效地参与了规划制定过程
C新区邻里具有活力且对环境能够进行综合整治
D进行城市社会整合,使社会关系条理化、合法化,城市社会纳入统一管理和控制的轨道
A5000、4000、3000
B4000、3500、3000
C3000、2500、2000
D2500、2000、1500
A建筑的自然环境设计不一定完美,可根据建筑的功能和造型主题,对自然环境适当加以改造,达到积极的利用
B建筑的自然环境应当充分加以尊重,因此,建筑的造型艺术构思应当基于自然环境景观条件,一草一木都应保护
C中国传统的“风水”术是渗透了一定的科学内涵的环境景观艺术遗产,在当代建筑外部空间设计中,应当充分遵循“风水”法则
D现代城市大型公共建筑,特别在市中心土地十分宝贵条件下,高密度和高容积率限定了外部环境设计的次要地位,建筑室内空间成了设计的主要关注点
A素罗金
B汤恩比
C罗斯
D摩尔根
A营养性,即提供了生物发育繁殖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B惟一性,即能量惟一来源是太阳,太阳的作用不可代替
C区间性,即能量环境所提供的不同生物的生存环境条件具有时空上的差异
D广泛性,即生物对于能量环境所提供的不同环境具有选择“最适区间”的内在趋势
A帕提农神庙
B伊瑞克先神庙
C胜利神庙
D雅典娜铜像
A2~4
B5~8
C4~6
D6~8
A1.0
B1.2
C1.4
D1.5
A可解译性
B分辨率
C几何保真度
D辐射水准保真度
A收集居住区和公共建筑的污水送到污水厂,经处理后排放或再利用
B生产污水系统包括室内污水管系统和设备、室外污水管道系统、污水泵站、污水处理厂和出水口
C工业废水排放系统是将车间及其他排水对象所排出的不同性质的废水收集起来,送至回收利用和处理构筑物或排放
D工业废水排放系统包括车间内部管理系统和设备、厂区管理系统、废水泵站和压力管道、废水处理站和出水口(渠)及A.、B、C三项的综合
A电信电缆管线、低压配电电缆管线、给水管线、燃气管线、雨水排水管线、污水排水管线
B电信电缆管线、高压输电电缆管线、给水管线、热力管线、雨水排水管线、污水排水管线
C电信电缆管线、低压配电电缆管线、给水管线、热力管线、雨水排水管线、污水排水管线
D电信电缆管线、低压配电电缆管线、给水管线、燃气管线、热力管线、雨水排水管线、污水排水管线
A住宅
B骑楼
C书报亭
D咖啡屋
A一级管网系统
B二级管网系统
C三级管网系统
D混合管网系统
A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
B植物材料、沥青材料
C合成高分子材料
D围护和隔绝材料
A开间
B进深
C步架
D举架
A个人层次的参与
B个人与单位共同参与
C社区组织的居民代表的参与
D单位参与
A1500
B1800
C2000
D2500
A合理利用大气环境容量
B以集中控制为主,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C强化污染源治理、降低污染物排放
D进行空气净化
A模数分为基本模数、扩大模数和分模数
B基本模数应为50mm
C当采用15m以上的尺寸时要用扩大模数
D分模数采用材料厚度、直径、建筑缝隙、建筑生产的公偏差
A键盘输入
B扫描输入
C汉字手写输入
D手工数字化仪输入
A一般设在车行道或路边,多系短时停车,随到随开,没有一定的要求
B一般设在车行道或路边,并采用计时收费的措施来加速停车周转,以便更多的车辆停放
C停车面积规划指标是按当量小汽车进行估算的
D没有什么特别要求的,建在路边即可
A1.0
B0.9
C0.8
D0.95
A7%~10%
B8%~15%
C15%~20%
D20%~25%
A简单流线与复杂流线的差别
B简单环境影响与复杂环境影响的差别
C单一尺度与多尺度的差别
D力求经济
A推行住宅公积金制度
B公有住宅租金改革
C个人贷款购房
D出售公有住房
A防水构造、保温构造
B防水构造、保温构造、防潮构造、隔热构造、防火构造、隔声构造等
C防水、防火构造
D防水、保温、隔热构造
A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性学科,不能采用任何自然的成果来研究社会现象和问题
B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性学科,它将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来研究,因此,有机体的自然进化规律也完全适用于社会学
C社会学是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取得对人类社会认识的综合性科学,其成果应表现为定量的统计、分析和结论,而不是抽象的定性的概念表述
D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性学科,其综合性表现在科学的研究经常结合和利用其他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的成果来对社会进行立体的研究
A访谈法
B问卷法
C实验法
D文件法
A应计入建筑控制高度
B不计入建筑控制高度
C应折半计入建筑控制高度
D可计可不计入建筑控制高度
A访谈法
B问卷法
C观察法
D文件法
A1
B25
C2~3
D3~5
A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B最大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C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D最大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A城市的形式
B城市的分类
C城市的发展
D城市的空间组织
A垃圾的收运是城市垃圾处理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影响着垃圾的处理方式
B垃圾的收运过程复杂,耗资巨大,通常占整个处理系统费用的50%~70%
C垃圾的收集运输方式受到城市地理、气候、经济、建筑及居民的文明程度和生活习惯的影响
D在城市垃圾的收运过程中,应尽可能封闭作业,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A城市化职能分类
B城市化形态分类
C城市化动力机制
D大都市带的形成
A通过仪器探测地面景物的一种方法
B利用运载工具,通过仪器、远距离、无接触地探测地面景物的一种方法
C远距离、无接触地探测地面景物电磁波特性的一种方法
D利用运载工具,携带各种遥感仪器,远距离、无接触地探测地面景物电磁波特性的一种方法
A靠近中线的车道
B右侧同向车道
C靠近中线第二车道
D最右侧通道
A高压燃气管道
B中压燃气管道
C低压燃气管道
D中压燃气管道
A厂址应具有方便、经济的交通运输条件
B厂址宜靠近生产关系密切的工厂,并为运输、公用设施、三废处理等方面的协作创造条件
C厂址应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和较高的地下水位,以使煤气制气厂有良好的环境
D厂址不应设在受洪水、内涝威胁的地带
A交通噪声是现代城市重要的公害
B工业噪声是工厂的机器在运转时产生的噪声
C建筑施工噪声源是多种多样的,且经济变换
D人群噪声是最严重的城市噪声
A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随农业比重的下降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以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B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随农业比重的下降而工业比重上升,以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
C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随农业比重的下降而工业比重上升,以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D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随工业比重的下降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以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A60;0.5
B60;1.5
C40;0.5
D40;1.5
A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B郊区规划
C乡域规划
D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A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B城市更新是由单纯的物质环境改善规划转向社会规划、经济规划和物质环境规划相结合的综合性更新规划
C城市更新要像动外科手术那样对城市老(旧)区进行推倒重建
D城市更新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和功能
A城市化的概念在1867年由西班牙工程师赛达在《城市化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
B从城市化的转化主体看,城市化可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
C城市化是一个由乡村向城市转化的复杂过程,其复杂性在于转化的主体和转化的过程
D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A社会
B环境
C社会的各部分
D人类
A面积
B色温
C亮度
D色调
A200年一遇
B150年一遇
C100年一遇
D50年一遇
A土地总面积的有限性
B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C首先是土地总面积的有限性,其次是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D土地总面积的减少
A50
B50~60
C60~67
D67~80
A闭式
B双管
C多管制
D根据用户要求确定
A英国
B法国
C意大利
D美国
A力学性质
B基本物理参数
C耐久性
D材料的价格
A100
B120
C150
D180
A选择城市气源种类
B确定燃气输配设施的分布、容量和用地
C确定燃气输配管网的级配等级,布置输配干线管网
D确定燃气输配设施的保护要求
A热力管可与电力、通信电缆和压力管道共沟
B排水管道应布置在沟底。当沟内有腐蚀性介质管道时,排水管道应位于上面
C腐蚀性介质管道的标高应低于沟内其他管线
D火灾危险性属于甲、乙、丙类的液体液体石油气、可燃气体、毒性气体和液体以及腐蚀性介质管道,不应共沟敷设
A建于公元70—82年,是利用天然混凝土创造出来的大型建筑
B平面呈长圆形,长轴188m,短轴156m
C立面高485m,分为两层,底层为连续的券柱式
D在立面上运用了叠柱式的水平划分,各层采用不同的柱式图,因而使宏大的体积显得开朗明快、富于节奏感
A节奏快而精密配合
B越轨行为增多
C文化异质而互不宽容
D交往表面化与“事本主义”
A明确开发建设者的环境责任
B保证建设项目投产运营后既能达到环境保护的各项要求,也为安全、稳定的生产打好基础
C对建设项目的环保工程设计提出具体要求和提供科学依据
D为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实行对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具有约束力的文件
A城市居住区基本表达的是一个空间实体居住地域概念;而城市居住社区更将这种地域看作是一种以居住行为为核心的内在社会网络及社会互动的空间表现
B人口数量
C地域范围
D地域组织方式
A确保行人和车辆安全
B使车流和人流受到最少的阻碍
C使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能适应各道路的交通量要求
D以上皆是
A埃菲尔铁塔
B机械馆
C水晶宫
D巴黎万神庙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B《城市经济学导言》一书的出版
C20世纪20年代对城市土地经济和土地区位的研究及城市土地规划的分析
D《城市经济学》一书的出版
A无机材料
B有机材料
C复合材料
D装饰材料
E围护隔绝材料
A内侧减少宽度
B内侧增加宽度
C外侧减少超高
D外侧增加超高
E内外侧同时加宽
A放射式
B环式
C多回线式
D格网式
A城市自然条件
B城市现状条件
C经济技术条件
D社会政治条件
E城市人口条件
A城市交通管理
B城市规划管理
C城市土地开发
D城市环境保护
E城市市政工程规划
A城市土地的一般理论
B土地利用经济
C土地开发
D土地制度
E土地权属转移及收益分配中的经济问题
A电信线路
B液体燃料管道
C压力管线
D地下人防线路
E重力自流管线
A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
B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
C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D自上而下型的城市化特点
E从右到左型的城市化特点
A合理利用大气环境容量
B以集中控制为主,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C科学利用大气自净规律
D选择合理气源
E强化污染源治理
A建设周期长、物质消耗很大
B涉及面很广,协作配合,同步建设,综合平衡等问题很复杂,必须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统一建设进度,取得各方面的配合和协作,做到综合平衡
C建设过程不连续,要有间断性
D建设项目都有特定的目的和用途,一般只能单独设计,单独建设,即使是相同规模的同类项目,由于地形条件和自然环境不同也会有很大区别
E建设地点可以变换
A枱梁式
B榫卯式
C穿斗式
D井干式
E楼阁式
A确定排水干管、渠的走向和出口位置
B确定排水干管位置、走向、服务范围
C对污水处理工艺提出初步方案
D按照确定的排水体制划分排水系统
E划定排水区域,估算雨水、污水总量,制定不同地区污水排放标准
A储存
B混合
C加压
D调压
E降压
A架空线
B重力自流管线
C地铺管线
D地埋管线
E地下人防线路
A税收收入
B利润收入
C生产收入
D规费收入
E债务收入
A城市化研究
B区域城市体系研究
C城市分类研究
D城市分区详细研究
E城市总体规划研究
A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B区域城市的空间组织
C城市问题和对策
D城市内部空间组织
E城市市政设施工程规划
A平面方式
B立体方式
C集中方式
D分散方式
E垂直方式
A局址的环境条件应尽量安静、清洁
B最好选在偏僻的地方
C局所位置的地形应较平坦
D局所的位置应尽量接近线路网中心
E也可选在郊区
A不同等级的中心地
B中心地级
C地磁场分布
D市场六边形
E市场竞争制
A客户机的硬件性能高,软件复杂
B服务器的软件有直接的用户界面,进行比较简单的数据处理
C计算机网络比传统通讯网容量大,媒体形式多
D许多输入、输出设备也可利用网络共享
E因特网和遥感相结合,使遥感图像的共享程度提高,应用更加广泛
A城市自然生态学
B城市结构生态学
C城市人口生态学
D城市社会生态学
E城市政治生态学
A源头水
B一级鱼类保护区
C鱼虾产卵场
D游泳区
E工业用水区
AⅠ类
BⅡ类
CⅢ类
DⅣ类
EⅤ类
A要靠近主流
B有足够的水源和水深,一般可以小于25~30m
C弯曲河段上,宜设在河流的凸岸
D应位于城镇和工业的上游清洁河段
E应设在水量充沛、水质较好的地点
A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有关专业规划进行
B应尽量靠近用户,以保证用最短的路线,达到同样的供气效果
C为确保供气可靠,一般各级管网应平行布置
D燃气管网应避免与高压电缆平行敷设
E满足与其他管线和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防护距离
A布局给水设施和给水管网
B平衡供需水量,选择水源,确定取水方式和位置
C计算输配水管渠管径,校标配水管网水量及水压
D计算用水量,提出对水质、水压的要求
E确定用水量标准,预测城市总用水量
A基础产业部门
B物质消费部门
C非基础产业部门
D地方产业部门
E科技创新部门
A供气可靠性
B供气安全性
C供气适用性
D供气经济性
E供气决策性
A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条件研究
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C区域城市体系研究
D城市内部组织研究
E城市外部空间组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