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395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大唐集控值班员考核试题(汽轮机运行选择题395总题库)
A等温过程;
B等压过程;
C绝热过程;
D等压和等温过程。
A体积式流量计;
B速度式流量计;
C容积式流量计;
D涡流式流量计。
A防止缸内蒸汽向外泄漏;
B防止空气漏入凝结器内;
C既防止高压侧蒸汽漏出,又防止真空区漏入空气;
D既防止高压侧漏入空气,又防止真空区蒸汽漏出。
A工作瓦块;
B非工作瓦块;
C工作瓦块和非工作瓦块都可能;
D工作瓦块和非工作瓦块受力均不发生变化。
A绝对真空;
B极限真空;
C最佳真空;
D相对真空。
A关闭进口门;
B关闭出口门;
C关闭进水门同时关闭出水门;
D立即启动水泵。
A3%;
B5%;
C10%;
D30%。
A容积损失;
B水力损失;
C机械损失;
D摩擦损失。
A0.25;
B0.5;
C1.0;
D1.5。
A主设备启动后一段时间;
B主设备启动前;
C主设备并网后;
D总工同意后。
A2~5;
B6~7;
C8~10;
D<2。
A冷源损失;
B节流损失;
C漏汽损失;
D湿汽损失。
A3%~80%;
B5%~76%;
C<6%;
D>96%。
A增大;
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A120℃;
B200℃;
C250℃;
D300℃。
A热能转变为动能;
B热能转变为电能;
C机械能转变为电能;
D热能转换为机械能。
A改变介质的流动方向;
B调节介质的流量;
C截止流体的流动;
D调节介质的压力。
A标准孔板;
B标准喷嘴;
C长径喷嘴;
D文丘利管。
A叶轮或叶片入口;
B叶轮或叶片出口;
C轮毂或叶片出口;
D叶轮外缘。
A及时排出加热蒸汽中含有的不凝结气体,增强传热效果;
B及时排出从加热器系统中漏入的空气,增加传热效果;
C使两上相邻加热器内的加热压力平衡;
D启用前排汽。
A泵内产生轴向推力;
B泵内产生振动;
C泵内产生汽化;
D产生不稳定工况。
A一次门开足,二次门开足;
B一次门开足,二次门调节;
C一次门调节,二次门开足;
D一次门调节,二次门调节。
A省煤器;
B过热器;
C凝汽器;
D除氧器。
A泵;
B管道;
C泵与管道特性曲线的交点;
D仅由阀门开度。
A增大;
B不变;
C减小;
D先增大后减小。
A二氧化硫;
B粉尘;
C氮氧化物;
D微量重金属微粒。
A原地不动呼救;
B奔跑呼救;
C卧倒打滚灭火;
D用手拍打灭火。
A不变;
B增加;
C减小;
D先减小后增加。
A汽缸;
B转子;
C推力轴承;
D支持轴承。
A轴端功率/理想功率;
B电功率/理想功率;
C内功率/理想功率;
D输入功率/理想功率。
A横向和纵向;
B横向和立向;
C立向和纵向;
D各个方向。
A6h;
B4h;
C2h;
D1h。
A0.03mm;
B0.04mm;
C0.05mm;
D0.06mm。
A凝结水压力低;
B凝结水过冷却;
C凝汽器冷却水管泄漏;
D凝汽器汽侧漏空气。
A带部分负荷后;
B定速后;
C冲转前;
D冲转后。
A0.5%;
B0.6%;
C0.7%;
D1.0%。
A300;
B200;
C100;
D50。
A启动高压油泵,停机;
B启动润滑油泵,停机;
C启动直流油泵,停机;
D启动润滑油泵,停机并切断高压油源。
A二氧化碳灭火器;
B黄沙;
C干式灭火器;
D四氯化碳灭火器。
A真空过高;
B进汽温度过高;
C进入汽轮机的蒸汽流量过低,不足以带走鼓风摩擦损失产生的热量;
D进汽压力过高。
A中调来的负荷指令;
B电液调节系统;
C主控制系统;
D机组主控制器。
A振幅随转速的增大面增大;
B振幅与负荷无关;
C振幅随着负荷的增加而减小;
D振幅随着负荷的增加而增大。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成非线性关系;
D无关。
A主、再蒸汽压力太低,无法进行;
B主、再蒸汽温度太低,无法进行;
C转速不易控制,易超速;
D汽轮机可能出现水冲击。
A趋近于零;
B趋近于某一定值;
C汽缸大于转子;
D转子大于汽缸。
A增加;
B减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
A大、大;
B大、小;
C小、大;
D寿命损耗与温度变化没有关系。
A溺水急救法;
B冻伤急救法;
C骨折急救法;
D人工呼吸法。
A超前;
B滞后;
C同步;
D先超后滞。
A挠性;
B刚性;
C重型;
D半挠性。
A有影响;
B没有影响;
C不利;
D有利。
A主蒸汽压力变化平稳;
B负荷变化平稳;
C负荷变化快,适应性好;
D锅炉运行稳定。
A饱和压力随饱和温度升高而升高;
B能生成400℃的饱和水;
C蒸汽的临界压力为20MPa;
D饱和压力随饱和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A主油泵故障;
B压力油管漏油;
C射油器工作失常;
D主油箱漏油。
A实发功率;
B功率指令;
C蒸汽压力;
D蒸汽流量。
A口对口呼吸;
B胸外按压;
C打强心针;
D摇臂压胸。
A防止发电机进相运行;
B防止发电机失磁;
C防止汽轮机无蒸汽运行,末级叶片过热损坏;
D防止汽轮机带厂用电运行。
A给水系统;
B凝结水系统;
C闭式水系统;
D循环水系统。
A汽轮机超速;
B润滑油压极低;
C真空极低;
D蒸汽参数异常,达停机值。
A1h;
B1.5h;
C2h;
D0.5h。
A汽缸内壁;
B转子外壁;
C转子中心孔;
D汽缸外壁。
A35~60℃之间;
B35~40℃之间;
C35~45℃之间;
D20~45℃之间。
A15;
B25;
C35;
D50。
A1;
B2;
C3;
D5。
A拉应力;
B压应力;
C不产生应力;
D先拉后压。
A比例极限;
B弹性极限;
C屈服极限;
D强度极限。
A汽轮发电机组的相对电效率;
B汽轮发电机组的相对有效效率;
C汽轮机的相对内效率;
D汽轮机的相对有效效率。
A节流调节的节流损失小,喷嘴调节调节汽室温度变化小;
B节流调节的节流损失大,喷嘴调节调节调节汽室温度变化大;
C部分负荷时,节流调节的节流损失大于喷嘴调节,但变工况时,喷嘴调节的调节汽室温度变化幅度小于节流调节;
D部分负荷时,节流调节的节流损失小于喷嘴调节,但变工况时,喷嘴调节的调节汽室温度变化幅度大于节流调节。
A内扰;
B外扰;
C内扰和外扰;
D无法判断。
A整锻转子;
B焊接转子;
C套装转子;
D焊接和套装转子。
A增加;
B不变;
C减小;
D无法确定。
A高于;
B等于;
C低于。
D无法确定。
A未饱和水;
B湿蒸汽;
C干蒸汽;
D过热蒸汽。
A空气;
B蒸汽;
C蒸汽和空气混合物;
D空气和不凝结气体。
AQ-η;
BQ-N;
CQ-P;
DQ-H。
A联系降负荷;
B给水切换旁路;
C关闭高加到除氧器疏水;
D紧急切除高压加热器。
A360℃;
B500℃;
C540℃;
D570℃。
A不变;
B减小;
C增大;
D与水位无关。
A汽耗量减少;
B热耗率减少;
C做功的总焓降增加;
D做功不足系统增加。
A用水扑灭;
B通风;
C用灭火器灭火;
D切断电源。
A机跟炉;
B炉跟机;
C机炉手动;
D机炉协调。
A两者相等;
B并联时小于单独运行时;
C并联时大于单独运行时;
D无法比较。
A30%;
B50%;
C80%;
D100%。
A前者大于后者;
B后者大于前者;
C两者相等;
D无法比较。
A螺杆泵;
B轴流泵;
C喷射泵;
D离心泵。
A<3min;
B<5min;
C<2min;
D<1min。
A轴向;
B径向;
C横向;
D轴向和径向。
A调节级;
B中间级;
C最未一级;
D最未二级。
A下降;
B上升;
C保持不变;
D无法确定。
A小;
B相等;
C大;
D无法确定。
A不变;
B降低;
C升高;
D可能降低也可能升高。
A最大、小流量;
B最高、低转速;
C最高、低压力;
D最大、小流量及最高、低转速曲线。
A流量;
B扬程;
C功率;
D效率。
A防止水泵汽化;
B防止出口阀门电动机烧毁;
C减小水击;
D减小振动。
A铭牌;
B额定工作;
C最高;
D实际。
A0.5,0.15;
B0.15,0.5;
C0.5,0.3;
D0.3,0.15。
A热耗率;
B汽耗率;
C相对电效率;
D煤耗率。
A20%、80%;
B80%、20%;
C50%、50%;
D40%、60%。
A升高;
B降低;
C可能升高也可能降低;
D不变。
A开始冲转时;
B第一组调速汽门全开而第二组调速汽门未开时;
C最大负荷时;
D最小负荷时。
A金属部件的厚度;
B金属的温度;
C蒸汽和金属间的传热量;
D蒸汽的温度。
A汽温变化大;
B负荷变化大;
C滑销系统卡涩;
D汽缸温度变化大。
A离心式油泵;
B容积式油泵;
C轴流泵;
D混流泵。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其它气体。
A往复式泵;
B喷射式泵;
C离心式泵;
D轴流泵。
A前曲式叶片;
B后曲式叶片;
C径向叶片;
D复合式叶片。
A控制汽轮机进汽量使之与负荷相适应;
B控制自动主汽门开或关;
C改变汽轮机转速或功率;
D保护汽轮机安全运行。
A转子膨胀大于汽缸膨胀的差值;
B汽缸膨胀大于转子膨胀的差值;
C汽缸的实际膨胀值;
D转子的实际膨胀值。
A一次方;
B二次方;
C三次方;
D四次方。
A30℃;
B50℃;
C60℃;
D80℃。
A垂直;
B倾斜;
C水平;
D位置较高。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不能判断。
A表面式加热器,混合式加热器;
B加热器,除氧器;
C高压加热器,低压加热器;
D螺旋管式加热器,卧式加热器。
A给水泵电机空冷器;
B真空泵;
C发电机冷却器;
D凝汽器。
A制造方便;
B外形美观;
C减少流质阻力损失;
D减少沿程阻力损失。
A等于;
B小于;
C略小于;
D大于。
A给水出口温度之差;
B给水入口温度之差;
C加热蒸汽温度之差;
D给水平均温度之差。
A疏水凝结放热加热给水;
B降低加热蒸汽温度加热给水;
C降低疏水温度加热给水;
D加热蒸汽凝结放热加热给水。
A疏水可以利用;
B安全可靠性高;
C系统简单;
D热经济性高。
A凝结水;
B给水;
C闭式循环冷却水;
D给水泵中间抽头。
A进口门;
B出口门;
C再循环门;
D出口逆止门。
A向轴封供汽;
B抽真空;
C对发电机进行投、倒氢工作;
D投用油系统。
A先盘90度;
B先盘180度;
C先盘180度直轴后;
D先盘90度直轴后。
A等温过程;
B绝热过程;
C等压过程;
D等容过程。
A对数曲线;
B指数曲线;
C双曲线;
D直线。
A传热增强,管壁温度降低;
B传热减弱,管壁温度降低;
C传热增强,管壁温度升高;
D传热减弱,管壁温度升高。
A贮油;
B分离水分;
C贮油和分离水分;
D贮油和分离水分、空气、杂质和沉淀物。
A主蒸汽管道系统;
B给水管道系统;
C旁路系统;
D真空抽汽系统。
A1万元;
B1.5万元;
C2万元;
D3万元。
A通入直流电;
B通入交流电;
C感应产生电流;
D感应产生电压。
A全厂效率;
B厂用电率;
C发电煤耗率;
D供电煤耗率。
A汽耗率增加,热耗率增加;
B汽耗率增加,热耗率减少;
C汽耗率减少,热耗率增加;
D汽耗率减少,热耗率减少。
A提高油温;
B先使用各轴瓦充油;
C排出轴承油室内的空气;
D排出调速系统积存的空气。
A0.05mm;
B0.03mm;
C0.08mm;
D0.1mm。
A主汽门严密性试验并符合技术要求;
B调速汽门严密性试验并符合技术要求;
C主汽门和调速汽门严密性试验并符合技术要求;
D主汽门和调速汽门严密性试验任选一项并符合技术要求。
A7%;
B9%;
C14%;
D11%。
A提高;
B降低;
C不变;
D先提高后降低。
A蒸汽中间再热压力越高,循环热效率越高;
B蒸汽中间再热压力为某一值时,循环效率最高;
C汽轮机最终湿度最小时相应的蒸汽中间压力使循环效率最高;
D汽轮机组对内效率最高时相应的蒸汽中间压力使循环效率最高。
A回热循环热效率最高;
B回热循环绝对内效率最高;
C电厂煤耗率最低;
D电厂热效率最高。
A定压运行节流调节;
B变压运行;
C定压运行喷嘴调节;
D部分阀全开变压运行。
A0.1~0.2mm;
B0.2~0.5mm;
C0.5~0.8mm;
D0.8~1.0mm。
A4/5;
B3/4;
C2/3;
D1/2。
A可以;
B采取安全措施后;
C严禁;
D领导批准后。
A容易出现正胀差;
B容易出现负胀差;
C胀差不会变化;
D胀差变化不大。
A正胀差;
B负胀差;
C振动;
D胀差突变。
A边启动边抢修;
B切换备用油泵;
C报告上级;
D禁止启动。
A理想气体的过程方程式;
B连续方程式;
C能量方程式;
D动量方程式。
A弹性极限;
B韧性极限;
C强度极限;
D屈服极限。
A热冲击;
B热脆性;
C热变形;
D热疲劳。
A2000r.p.m;
B1500r.p.m;
C1000r.p.m;
D800r.p.m;
A转速先于真空到零;
B真空先于转速到零;
C转速和真空同时到零;
D没有规定。
A水冷壁泄漏;
B高加事故疏水阀误动;
C给水泵再循环阀误开;
D除氧器水位调节阀故障关闭。
A圆形轴承;
B椭圆轴承;
C多油契轴承;
D可倾瓦轴承。
A5%;
B10%;
C13%;
D14%;
A调节阀全部开启的工况;
B第1、2调节阀全开,第3调节阀尚未开启时;
C当第3调节阀全开,第4调节阀尚未开启时;
D当第4调节阀全开,第5调节阀尚未开启时。
A喷嘴;
B动叶片;
C静叶片;
D动叶片和静叶片。
A发电设备全年发电量除以发电设备额定容量;
B发电设备额定容量除以发电设备全年发电量;
C发电设备全年发电量除以年供电量;
D发电设备全年供电量除以发电设备全年发电量。
A0.1%;
B1%;
C0.5%;
D0.8%。
A0.1s;
B0.2s;
C0.5s;
D0.6s。
A转速;
B功率;
C功率和频率;
D频率。
A60℃;
B45℃;
C35℃;
D50℃。
A汽缸、法兰、螺栓、转子;
B法兰、螺栓、汽缸、转子;
C转子、汽缸、法兰、螺栓;
D螺栓、汽缸、转子、法兰。
A等于0;
B小于0;
C大于0;
D大于0,但小于在喷嘴中的焓降。
A中压缸第一级;
B末级;
C调节级;
D任一压力级。
A凝汽式汽轮机;
B背压式汽轮机和调整抽汽式汽轮机;
C背压式汽轮机;
D调整抽汽式汽轮机。
A比容、功、内能;
B温度、压力、比容;
C温度、焓、熵;
D焓、熵、压力。
A高压胀差;
B中压胀差;
C低压胀差;
D高压缸和中压缸胀差。
A高真空下;
B低真空下;
C经济真空下;
D临界真空下。
A增加;
B减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A降低;
B提高;
C不变;
D无法确定。
A刚性联轴器;
B挠性联轴器;
C液力联轴器;
D半挠性联轴器。
A±3.75;
B±4;
C±4.25;
D5。
A从手到手;
B人左手到脚;
C从右手到脚;
D从脚到脚。
A20934kJ;
B25121kJ;
C29271kJ;
D12560kJ。
A大于;
B等于;
C大于或等于;
D小于。
A立即打闸停机;
B立即减负荷;
C增开油泵,提高油压;
D降低轴承进油温度。
A泡沫式;
B二氧化碳;
C干式;
D四氯化碳。
A再热附加循环热效率>基本循环热效率;
B再热附加循环热效率<基本循环热效率;
C基本循环热效率必须大于40%;
D再热附加循环热效率不能太低。
A小于;
B等于;
C大于;
D无法判断。
A中部高;
B两端高;
C水平;
D没有明确要求。
A化学补充水;
B凝结水;
C闭式水;
D循环水。
A漏入空气;
B返水;
C爆破;
D影响凝结水水质。
A汽轮机;
B锅炉;
C发电机;
D汽轮机和锅炉。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A调节级;
B中间级;
C未级;
D无法确定。
A调节级;
B中间级;
C未级;
D无法确定。
A超前;
B同步;
C滞后;
D先超前后滞后。
A压力;
B阻力;
C流速;
D温度。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A顺流;
B逆流;
C交叉流;
D无法确定。
A减小;
B增加;
C维持不变;
D先减小后增加。
A50;
B60;
C80;
D100。
A1;
B2;
C3;
D5。
A调节对象;
B调节系统;
C被调量;
D调节设备。
A0.2~0.3;
B0.4~0.6;
C0.6~0.9;
D1.0~1.5。
A弯曲的凸面朝下,百分表指示最大值;
B弯曲的凸面朝上,百分表指示最小值;
C弯曲的凸面朝下,百分表指示最小值;
D弯曲的凸面朝上,百分表指示最大值。
A未饱和水;
B饱和水;
C过热蒸汽;
D无法确定。
A增加;
B减少;
C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
D不变。
A有功与视在功率的比值;
B无功与视在功率的比值;
C无功与有功的比值;
D有功与无功的比值。
A流体的压缩性;
B流体的膨胀性;
C流体的粘滞性;
D流体的流动性。
A小;
B大;
C相等;
D无法确定。
A比法兰高;
B比法兰低;
C与法兰一样;
D没有明确要求。
A开启;
B关闭;
C平衡;
D开启或关闭。
A制造容易,成本低;
B比热值大,冷却效果好;
C不易含水,对发电机的绝缘好;
D系统简单,安全性高。
A机械效率×容积效率+水力效率;
B机械效率+容积效率×水力效率;
C机械效率×容积效率×水力效率;
D机械效率+容积效率+水力效率。
A不能中断;
B可以中断;
C发电机无氢压时可以中断;
D无明确要求。
A温度变化压力不变;
B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C温度越高压力越小;
D温度越低压力越大。
A相等;
B汽体温度大于液体温度;
C汽体温度小于液体温度;
D无法确定。
A两台水泵的扬程应该相同;
B两台水泵的扬程相同,总扬程为两泵扬程之和;
C两台水泵扬程可以不同,但总扬程为两泵扬程之和的1/2;
D两台水泵扬程可以不同,但总扬程为两泵扬程之和。
A关(截)断门;
B调节门;
C旁路阀门;
D安全门。
A冷补偿;
B自然补偿;
C补偿器补偿;
D热补偿。
A循环水泵;
B凝结水泵;
C给水泵;
D疏水泵。
A电动门;
B手动门;
C快速动作门;
D中速动作门。
A灵敏度、稳定性、时滞;
B准确度、灵敏度、时滞;
C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
D精确度、稳定性、时滞。
A15°;
B30°;
C45°;
D60°。
A为了掺混各种除氧水的温度;
B延长水在塔内的停留时间,增大加热面积和加热强度;
C为了变换加热蒸汽的流动方向;
D增加流动阻力。
A由阀芯的上部导向下部;
B由阀芯的下部导向上部;
C与阀闷作垂直流动;
D阀芯平行方向的流动。
A76%;
B95%;
C95.6%;
D96%。
A泵内压力不应升高;
B泵不倒转;
C泵内压力升高;
D管道无振动。
A锅炉过热器;
B锅炉再热器;
C凝汽器;
D高压旁路。
A不允许超过100℃;
B不允许超过80℃;
C不允许超过75℃;
D不允许超过70℃。
A补水至正常水位;
B补水至稍稍高于正常水位;
C补水至稍低于正常水位;
D进行冲洗,直至水质合格。
A4~6米;
B6~8米;
C8~10米;
D10~12米。
A10min,50%;
B20min,50%;
C10min,70%;
D20min,70%。
A平缓;
B陡;
C无特殊要求;
D有其它特殊要求。
A同步器;
B主油泵;
C油动机;
D调节汽门。
A梳齿形汽封;
BJ形汽封;
C枞树形汽封;
D迷宫式汽封。
A至少20℃;
B至少30℃;
C至少40℃;
D至少50℃。
A冲转时蒸汽温度过高;
B冲转时蒸汽温度过低;
C暖机时间过长;
D暖机时间过短。
A超过0.1mm;
B超过0.05mm;
C超过0.03mm;
D超过0.12mm。
A给水泵入口法兰漏水;
B给水泵某轴承有异声;
C给水泵某轴承振动达0.06mm;
D给水泵内部有清晰的摩擦声或冲击声。
A盘车前;
B定速后;
C冲转前;
D带负荷后。
A80%;
B70%;
C60%;
D50%。
A3000;
B3100;
C3030;
D2950。
A20℃;
B30℃;
C40℃;
D50℃。
A油类;
B化学药品;
C可燃气体;
D电气设备。
A机炉独自控制方式;
B协调控制方式;
C汽轮机跟随锅炉方式;
D锅炉跟随汽轮机方式。
A主频率与转子的转速一致;
B主频率与临界转速一致;
C主频率与工作转速无关;
D主频率与转子的转速一致或成两倍频率。
A上、下缸存在温差;
B汽缸内有剩余蒸汽;
C汽缸疏水不畅;
D转子与汽缸温差大。
A振动的相位角是不变的;
B振动的相位角是变化的;
C振动的相位角有时变有时不变;
D振动的相位角起始变,以后加剧。
A越小;
B越大;
C不变;
D稍有变化。
A防止振动过大,引起给水压力降低;
B防止振动过大,引起基础松动;
C防止轴承外壳,遭受破坏;
D防止泵轴弯曲或轴承油膜破坏造成轴瓦烧毁。
A汽轮机执行器;
B锅炉执行器;
C发电机执行器;
D协调指示执行器。
A1.5倍;
B1.8倍;
C2倍;
D2.2倍。
A机炉独立控制方式;
B协调控制方式;
C汽轮机跟随锅炉;
D锅炉跟随汽轮机方式。
A炉膛热强度的大小;
B炉内燃烧工况的稳定;
C锅炉的储热能力;
D锅炉的型式。
A2倍;
B1.5倍;
C1倍;
D1/2倍。
A汽轮机的寿命指从初次投运至汽缸出现第一条宏观裂纹的总工作时间;
B汽轮机的正常寿命损耗包括低周疲劳损伤和高温蠕变损伤;
C转子表面的压应力比拉伸应力更容易产生裂纹;
D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首先考虑汽轮机的寿命,使其寿命达到最高值。
A高压缸;
B中压缸;
C低压缸两侧;
D高压缸两侧。
A60S;
B30S;
C90S;
D120S。
A直轴前的最小值;
B直轴前的最大值;
C直轴前晃度值的1/2处;
D直轴前晃度值的1/4处。
A泡沫灭火器;
B二氧化碳灭火器;
C干灰灭火器;
D1211灭火器。
A没有影响;
B有一定影响;
C影响很大;
D精心调整时无影响。
A锅炉传热温差;
B热力循环;
C金属耐高温性能;
D汽轮机末级叶片强度。
A1/2,2/3,3/4;
B1/2,全负荷;
C1/3,2/3,全负荷;
D直接全甩负荷。
A冷却氢气;
B防止氢气外漏;
C润滑发电机轴承;
D防止空气进入。
A1;
B3;
C2~4;
D4。
A防止汽封段轴颈骤冷;
B快速建立真空;
C控制胀差;
D控制缸温。
A1~5分钟;
B5~10分钟;
C12~15分钟;
D15~20分钟。
A蒸汽温度;
B蒸汽压力;
C机组负荷;
D金属部件内温度分布。
A各调阀全开完时,通过第一个阀门所控制的喷嘴的蒸汽的焓降增至最大;
B开后一调门时,前面已全开的调门所控制的喷嘴的蒸汽的焓降增加;
C通过部分开启的阀门所控制的喷嘴的蒸汽的焓降随着阀门的开大而增加,通过已全开的调门所控制的喷嘴的蒸汽的焓降随后一阀门的开大而减小;
D开后一调门时,前面已全开的调门所控制的喷嘴的蒸汽的焓降不变。
A流量增加时,中间各压力级的级前压力成正比地增加,但焓降、速比、反动度、效率均近似不变;
B流量增加反动度减小;
C流量增加时焓降减小;
D流量增加反动度增加。
A除氧效果;
B给水泵入口汽化;
C除氧器热应力;
D给水泵的出力。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A蒸汽温度不变;
B蒸汽温度提高;
C蒸汽温度降低;
D先升高再降低。
A正胀差;
B负胀差;
C不变;
D无法确定。
A暗杆;
B明杆;
C铜制;
D铝制。
A单级单吸离心泵;
B单级双吸离心泵;
C分段式多级离心泵;
D轴流泵。
A保持无水位;
B保持高水位;
C保持一定水位;
D保持高水位或无水位。
A20h以下;
B40h以下;
C60h以下;
D80h以下。
A射汽式和射水式;
B液环泵与射流式;
C射流式和容积式真空泵;
D主抽气器与启动抽气器。
A转速;
B运行方式;
C进汽量;
D抽汽量。
A50;
B40;
C80;
D90。
A较高、较低;
B较低、较高;
C较高、较高;
D较低、较低。
A管束上;
B壳体上;
C管板上;
D进汽口。
A减小负荷,使监视段压力降至允许值;
B减小供热量,开大旋转隔板;
C加大旋转隔板,增加凝汽量;
D增加负荷,增加供热量。
A下降;
B不变;
C上升;
D无法确定。
A变速调节;
B节流调节;
C分流调节;
D串联或并联。
A加大提升力;
B防火;
C解决超速问题;
D降低成本。
A高于;
B等于;
C低于;
D无法确定。
A越高;
B越差;
C无关;
D不变。
A1.05~1.10倍;
B1.2~1.3倍;
C1.1~1.2倍;
D1.5倍。
A调节级;
B中间隔板;
C端轴封;
D无法确定。
A凝结水出口;
B抽汽器出口;
C抽汽口;
D循环水出口。
A凝汽器喉部;
B凝汽器热井处;
C靠近冷却水管入口部位;
D空气冷却区。
A单元制;
B母管制;
C扩大单元制;
D母管制或单元制。
A出口压力;
B轴瓦振动;
C启动电流返回时间;
D出口流量。
A给水泵效率曲线;
BP-Q曲线;
C变速性能曲线;
D给水泵功率曲线。
A混流泵;
B单级单吸或双吸离心泵;
C分段式多级离心泵;
D轴流泵。
A1;
B2;
C3;
D4。
A4%;
B5%;
C6%;
D10%。
A21;
B23;
C25;
D27。
A10;
B15;
C20;
D25。
A5000;
B6000;
C7000;
D8000。
A大;
B小;
C相同;
D略大。
A不导磁;
B不导电;
C抗腐蚀;
D提高传热效果。
A传热减弱,管壁温度升高;
B传热减弱,管壁温度降低;
C传热增强,管壁温度升高;
D传热增强,管壁温度降低。
A混合式;
B逆流式;
C顺流式;
D无法确定。
A锅炉效率低;
B汽轮机排汽热损失;
C发电机效率低;
D汽水大量损失。
A装置汽蚀余量;
B允许汽蚀余量;
C最小汽蚀余量;
D允许汽蚀余量和最小汽蚀余量。
A热疲劳;
B化学腐蚀;
C蠕变;
D冷脆性。
A压应力;
B拉应力;
C弯应力;
D附加应力。
A热效率提高,排汽湿度增加;
B热效率提高,冲动汽轮机容易;
C热效率提高,排汽湿度降低;
D热效率不变,但排汽湿度降低。
A理想气体的过程方程式;
B连续方程式;
C热量平衡方程式;
D能量方程式。
A作为电气设备的隔离点;
B超电流时,保护电气设备;
C超电压时,保护电气设备;
D超电压并超电流时,保护电气设备。
A原动机功率;
B有效功率;
C输入功率;
D视在功率。
A升高;
B不变;
C降低;
D可能降低,也可能升高。
A10%;
B18%;
C20%~25%;
D大于25%。
A正压状态;
B负压状态;
C标准状态;
D临界状态。
A两个等温过程,两个绝热过程;
B两个等压过程,两个绝热过程;
C两个等压过程,两个等温过程;
D两个等容过程,两个等温过程。
A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弹性变形的最大应力;
B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出现塑性变形时的应力;
C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断裂时的应力;
D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出现弹性变形时的应力。
A等容过程;
B等焓过程;
C绝热过程;
D等压过程。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略小于。
A过冷度;
B端差;
C温升;
D过热度。
A防止高压液体从泵中大量漏出或空气顺抽吸入泵内;
B对水泵轴起支承作用;
C对水泵轴起冷却作用;
D防止漏油。
A1/4;
B1/5;
C1/2;
D1/3。
A压力、比容;
B温度、比容;
C焓、熵;
D压力、温度。
A膨胀;
B氧化;
C变形;
D损坏。
A小于;
B大于;
C等于;
D无规定。
A30℃~35℃;
B40℃~45℃;
C45℃~50℃;
D大于50℃。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时大时小。
A循环水入口温度增高;
B循环水入口温度降低;
C仪表指示失常;
D循环水入口过滤网被堵或入口水位过低。
A提高给水泵出力;
B便于管道及给水泵的布置;
C提高给水泵的出口压力,防止汽化;
D保证给水泵的入口压力,防止汽化。
A引起泵内压力升高,使水泵入口低压部件损坏;
B引起备用水泵联动;
C造成对检修人员烫伤;
D使给水泵倒转。
A冷却被抽出的空气;
B防止凝汽器内的蒸汽被抽出;
C再次冷却、凝结被抽出的空气、蒸汽混合物;
D用空气冷却蒸汽。
A两级串联旁路系统;
B一级大旁路系统;
C三级旁路系统;
D三用阀旁路系统。
A软化水;
B凝结水;
C循环水;
D闭式水。
A刚性联轴器;
B半挠性联轴器;
C挠性联轴器;
D半刚性联轴器。
A30℃;
B40℃;
C80℃;
D90℃。
A全速后;
B冲转前;
C带部分负荷时;
D冲转后。
A大于96%;
B大于95%;
C大于93%;
D等于96%。
A密封油泵跳闸;
B密封瓦磨损;
C滤油网堵塞、管路堵塞或差压阀失灵;
D油管泄漏。
A关闭入口门;
B关闭出口门并开启油泵;
C立即合闸启动;
D开启油泵。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略小于。
A温度降低;
B温度上升;
C湿度减小;
D湿度增加。
A减少;
B增加;
C不变;
D略有增加。
A提高轴瓦进油温度;
B降低轴瓦进油温度;
C提高轴瓦进油压力;
D降低轴瓦进油压力。
A爆炸;
B燃烧;
C火花;
D有毒气体。
A汽轮机转子中间级处;
B高压转子第一级出口和中压转子进汽区;
C转子端部汽封处;
D中压缸出口处。
A提高;
B降低;
C不变;
D先提高后降低。
A变负荷调峰;
B两班制启停调峰;
C少汽无负荷调峰;
D少汽低负荷调峰。
A蒸汽中携带的大量水分撞击叶轮;
B蒸汽中携带的大量水分引起动叶的反动度增大;
C蒸汽中携带的大量水分使蒸汽流量增大;
D蒸汽中携带的大量水分形成水塞叶片汽道现象。
A基础振动值;
B汽缸的振动值;
C地对轴承座的振动值;
D轴承和轴颈的振动值。
A上、下缸温差可能引起动静部分摩擦;
B胀差过大;
C汽轮机转子交变应力太大;
D热应力引起的金属材料疲劳损伤。
A纯变压运行比定压运行节流调节高;
B三阀全开复合变压运行比纯变压运行高;
C定压运行喷嘴调节比定压运行节流调节低;
D变压运行最低。
A直接驱动方式;
B机械放大方式;
C逐级放大后驱动的方式;
D油压放大后驱动的方式。
A略有变化;
B不断增加;
C不变;
D不断减少。
A提高金属温度;
B减少工质和热量损失;
C不使流入管道的蒸汽压力、流量过大,引起管道及其部件受到剧烈的加热;
D不使管道超压。
A锅炉燃烧调整方便;
B避免转子弯曲;
C不使汽轮机发生水冲击;
D避免汽缸受冷却而收缩。
A硅藻士过滤器;
B纤维过滤器;
C硅藻士和纤维过滤器;
D小颗粒过滤器。
A减小;
B增加;
C不变;
D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
A未饱和水;
B湿蒸汽;
C干蒸汽;
D过热蒸汽。
A109%~111%;
B112%~114%;
C110%~118%;
D100%~108%。
A模拟量控制系统;
B数据采集系统;
C顺序控制系统;
D炉膛燃烧安全监控系统。
A振动频率与转速相一致;
B振动频率为转速之半;
C振动频率为转速的一倍;
D振动频率与转子第一临界转速基本一致。
A工作面瓦块温度升高;
B非工作面瓦块温度升高;
C工作面瓦块、非工作面瓦块温度都升高;
D工作面瓦块温度不变。
A喷嘴调节;
B节流调节;
C复合变压调节;
D任一种调节方式。
A调节级;
B末级;
C中间级;
D中压缸第一级。
A滑参数;
B滑压;
C额定参数;
D紧急停机。
A200~250;
B300~350;
C100~150;
D400~500。
A150~200;
B150~200;
C150~300;
D250~300。
A减小;
B不变;
C增加;
D不一定。
A减小;
B不变;
C增加;
D不确定。
A减小;
B增加;
C不变;
D不确定。
A减小;
B不变;
C增加;
D不确定。
A内部;
B级内;
C外部;
D排汽。
A排汽缸;
B凝汽器;
C低压缸轴封;
D凝结水。
A1/3;
B2/3;
C1/2;
D5/6。
A汽缸;
B转子;
C抽汽管道或蒸汽室;
D汽缸和转子。
A略降;
B不变;
C升高;
D无法确定。
A增大;
B减小;
C波动;
D不变。
A压力从高到低;
B压力从低到高;
C同时投用;
D没有明确要求。
A220V;
B380V;
C450V;
D600V。
A等容过程;
B等焓过程;
C等压过程;
D绝热过程。
A60;
B30;
C20;
D18。
A主设备;
B机组辅机;
C发电机;
D锅炉。
A裂纹;
B松动;
C蠕变;
D振动。
A不超过±10°;
B不超过±25°;
C不超过±30°;
D不超过±20°。
A保持负荷及蒸汽参数;
B保持负荷提高蒸汽温度;
C汽封改投高温汽源;
D继续升负荷。
A凝结水温度过低;
B抽汽量不足;
C补给水含氧量过高;
D除氧头排汽阀开度过大;
A高压加热器;
B低压加热器;
C轴封加热器;
D除氧器。
A高压加热器未投入;
B除氧器突然升负荷;
C汽轮机突然降负荷;
D汽轮机突然增负荷。
A凝汽器外壳的严密性;
B真空系统的严密性;
C凝汽器水侧的严密性;
D凝汽设备所有各处的严密性。
A点火前;
B点火后;
C冲转前;
D无明确要求。
A机械效率;
B容积效率;
C水力效率;
D总效率。
A大于1;
B小于1;
C等于1;
D等于0。
A降低电导率;
B降低PH值;
C提高PH值;
D提高电导率。
A大;
B小;
C相同;
D无法确定。
A伺服阀;
B电磁阀;
C卸荷阀;
DAST阀。
A20%;
B30%;
C40%;
D50%。
A30、180°;
B15、90°;
C60、180°;
D45、90°。
A参数;
B容量;
C环境;
D振动。
A15%;
B45%;
C85%;
D95%。
A鼓风摩擦损失的能量很大,这部分能量损失与转速的三次方成正比;
B转子的能量损失主要消耗在克服调速器、主油泵、轴承等的摩擦阻力上;
C由于此阶段中油膜已破坏,轴承处阻力迅速增大;
D主、调汽门不严,抽汽止回阀不严。
A10;
B30;
C50;
D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