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标准预测试卷(2)

考试总分:27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15年《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标准预测试卷(2)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简述教师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的问题。[10分]
  • 2. 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10分]
  • 3. 简述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10分]
  • 4. 以下是《十几减九》的教学片段,阅读并回答问题。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例题“12—9”的计算方法,然后展开师生对话,交流算法。师:谁来介绍自己的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生1:我是数出来的。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呢?生1:我心里想着9,然后从9往下数(用手指表示),一直数到12,数了3个数,所以12减9就等于3。师: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称吗?生1:(想了想)那就叫“数手指”法吧。生2:老师,我不用数手指,而是用小棒来摆。师:你是怎么摆的,又怎么算呢?生2:我先摆出12根小棒,然后拿走9根,剩下3根,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摆小棒”法。师:好一个“摆小棒”法,你真行!生3:我不用数手指,也不用摆小棒就能算出来!师:是吗?那就把你的高招说一说!生3:(得意地)我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9等于1,再用1和2加起来就等于3。师:哇!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老师佩服你!那你给这种方法起名称了吗?生3:我不知道该叫什么方法好。师:还有谁的方法和生3的一样?你们一起来商量一下,给这种方法起个什么名称。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出了很多名称,有的叫“分开减”法,有的叫“先算10”法,有的说是“10减”法,还有的叫“先算减,再算加”法。师:这些名称都有道理,老师把你们的这些说法综合起来,起一个又简单又合理的名称,你们同意吗?生:同意!师:那就叫“破十法”吧!生4:我还有一种方法比“破十法”还好!师:是吗?怎么个好法,你说说!生4:因为我知道9加3等于12,所以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想加算减”法!师:你真会学习,能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生5:老师,我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叫“连续减”法!师:(惊讶地)真的吗?怎么连续减呢?生5:(兴奋地跑上讲台)我先用12里的2减去9里面的2,再用10减去剩下的7就得到3。师:你真是一个“小数学家”,太了不起了!问题:试述此教学片段中,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活动的哪些特点?(20分)[20分]
  • 5.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某小学的学生中有三分之一是本市人,三分之二是外地人,主要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们的学习水平相差很大,某教师根据班上学生的情感水平、认知水平、学习基础、家庭状况等实施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问题(一):该教师贯彻了什么教学原则?该原则的含义是什么?(10分)问题(二):结合本实例,谈谈如何贯彻该原则。(10分)[20分]
  • 6.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给予是快乐的圣诞节快到了,哥哥送给保罗一辆新车作为圣诞礼物。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从办公室里出来的时候,看见一个男孩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有时候伸手轻轻地摸一下,满脸羡慕的神情。保罗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男孩,从衣着来看,他的家庭显然不宽裕。看见保罗在望着自己,男孩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是啊,”保罗点点头说,“这是我哥哥给我的圣诞礼物。”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保罗吃惊地看着这个男孩,不由自主地问了一句:“你愿意坐我的车一圈吗?”“当然,我非常愿意。”车开了一段路,男孩转过身来,眼睛里闪着亮光,说道:“先生,你能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吗?”保罗微微一笑,他理解男孩的想法:坐一辆又大又漂亮的车子回家,在小朋友的面前是很神气的事。但是,保罗又错了。“麻烦你把车停在台阶那里,等我一下,好吗?”男孩跳下车,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进了屋。不一会儿他出来了,背着一个小孩,显然是他的弟弟,看上去腿有残疾。他把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两个人紧靠着坐下。他指着保罗的车,说:“看见了吗?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新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坐了进去。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问题(--):请概括本文所阐述的故事并揭示寓意。(10分)问题(二):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15分)问题(三):设计本文的导人环节。(15分)[40分]
  • 7.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问题(一):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16分)问题(二):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环节。(24分)[40分]
  • 8. 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2分]

    A共同的奋斗目标

    B班主任的要求

    C班级内部的矛盾斗争

    D共同的活动

  • 9. 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问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2分]

    A常规管理

    B民主管理

    C平行管理

    D目标管理

  • 10. 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是()。[2分]

    A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B维持班级秩序

    C形成良好的班风

    D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 11. “足智多谋,随机应变”是思维的()。[2分]

    A广阔性

    B独立性

    C灵活性

    D逻辑性

  • 12. 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2分]

    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 13.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2分]

    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 14. “这次考试失败是因为我的运气不好”,这是把失败归因于()。[2分]

    A内部的可控因素

    B内部的不可控因素

    C外部的可控因素

    D外部的不可控因素

  • 15.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方法是()。[2分]

    A参观法

    B演示法

    C情境教学法

    D欣赏教学法

  • 16. 学生为了自己在班级中的成绩排名而努力学习,这样的学习动机主要属于()。[2分]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认知性动机

    D交往性动机

  • 17. 教育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2分]

    A孟禄

    B利托尔诺

    C霍尔

    D华生

  • 18. 王老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这体现了注意的哪种品质?()[2分]

    A注意分配

    B注意稳定性

    C注意广度

    D注意转移

  • 19. 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就要及时应对讨论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下列理解正确的是()。[2分]

    A进行小组讨论时,每组人数越少越好,因为人数越多,每个人的发言机会就越少

    B如果发现讨论中某人非常不积极,教师应该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

    C发现学生的讨论进入误区或陷入知识瓶颈时,教师必须及时进行引导

    D讨论要严格按照教师课前制订的讨论计划进行,不能更改

  • 20. 下列不属于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新课程突出体现的理念的是()。[2分]

    A基础性

    B普及性

    C科学性

    D发展性

  • 21. 沈从文小时候经常逃学,而且长时间对老师的批评、斥责非常抵触,但是他的一位姓毛的小学老师利用校园里的一棵楠树激发了他的进取心,沈从文最终成了杰出的作家。这个故事主要告诉我们学生具有发展的()。[2分]

    A普遍性

    B现实性

    C可塑性

    D差异性

  • 22. 一个人的思维活动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思维品质称为思维的()。[2分]

    A广阔性

    B灵活性

    C逻辑性

    D深刻性

  • 23. 小学德育的基本方法是()。[2分]

    A说服教育法

    B示范教育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 24. 小明学习不是为了获得家长的赞许,也不是为了赢得名次,只是他发觉知识学习过程本身就有乐趣。根据奥苏伯尔关于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理论,小明的学习动机属于()。[2分]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自我效能感

  • 25. 一名熟练的汽车驾驶员在开车过程中,一面观察道路的情况,一面操纵方向盘,这种现象属于注意的()。[2分]

    A预定

    B转移

    C分配

    D集中

  • 26. 提出情绪辅导方法的心理学家是()。[2分]

    A桑代克

    B斯金纳

    C雅各布松

    D埃利斯

  • 27. 小学德育工作常用的奖惩属于()法。[2分]

    A榜样示范

    B品德评价

    C陶冶教育

    D说理教育

相关试卷
相关题库